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到“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并认为有我之中,世间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中,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是的,“有我”与"无我"一直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体现了不同的人的价值追求,其实也是对所谓人生的哲理思考。在我看来,有我即自我,无我即忘我,二者虽独立而存在却又缕缕丝连。正如海上的风扬,有我终会吹动无我的帆舟往向渺远秘境。
有我境界的修筑是自我价值的实现——清映心底澈月。"有我"之境表现在对个性的追求,对自我的感知与认同。人生而世上,走的是自己的路,过的是自己的生活,所以自我的价值取向尤为重要。君不见,勾践尝胆卧薪,在提升自我的过程中韬光养晦,终战败夫差一雪前耻;君不见,苏武牧羊数载,在坚守自我的过程中忍受孤苦,就爱国之佳话;君不见,苏轼泛舟赤壁,在追寻自我的过程中路反当世,寄情诗词,宁做天地间一不归人。不错,对自我的定位是行世与守梦的前提,故有云:当修自己且力修,莫待筑梦无砖瓦。
无我征途的行进是灵魂的超脱——照亮孤夜一隅。回溯历史,世上不乏那些心中无我踽踽独行的身影,他们用坚实的脚步刻画追梦路途,用自我的付出去谱画山河海清,繁荣皎日。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习近平“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他,他们,无不向人们诠释了何谓荣辱与共,何谓责任执着。将小我融入时代,不仅是自我的升华,更是对“无我之境”的最美注脚!
马克思认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可见有我与无我实质上相生相映,失去“无我”的“有我”仅是肤浅狭隘的个人,同样,失去"有我"的"无我"也只是空壳傀儡一具罢了。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该在尊重并坚持自我的同时追求无我的境界,不沉溺于利己主义的泥沼,亦不耽己于欺骗损益的陷阱,树立“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情怀!
因为有我,人类不再荒芜地成长,而是独立自由地向个性发展;因为无我,社会不再冷暖不知,而在所有角落散播着玫瑰余香。
扬起有我之风帆,成就无我的远方,我将无我,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