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的华耀,会遮蔽星辰的微光;水的皎洁,会引来污泥的沾染;人的不羁,便会遭到他人的桎梏。似乎是“太高人俞妒,过洁世同嫌”。
历史的长河奔涌而来,怒涛卷霜雪,激起层层浪,那是他们,煜煜如三足九阴之流光,翩翩若青雀白鹊之翻飞。可却,残没。屈原是不羁的,他长长地叹息,拭泪,哀悼民生的艰辛。可惜不遇明君——他误用佞臣,宠爱夫人,排斥屈原,将其流放。屈子行吟,摧脏痛心!他是鸷鸟,注定不能与杂类群居。“进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将暮。”最终漂流而亡。
嵇康是不羁的,他崇尚老庄,“越名教而任自然”;他拥护曹魏,列“七不堪“二不可”。自由散漫,性情刚烈而才气俊杰,怎么能免除灾祸?污泥怎能让你流水独清?终遭问斩,终时,三千太学生请愿,奈何不成。他望着日影抚琴,大叹广陵散绝矣,亦随微羽而去。
苏轼是不羁的,他少时随家父读书,二十岁便考取进士,他的才气使欧阳修赞叹不已:“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当时的欧阳修可是文坛盟主,能出此言,可见苏轼才华之高。在两派政治斗争中,他窥见两派各有利弊,可中立者总是两派共同的怨府,遭乌台诗案,此后功绩便是“黄州惠州儋州”。
似乎像红颜祸水,慧极必伤,情深不寿,强极则辱似的,怀才不遇成了才子的常态,落得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
可屈原创造了一个节日,开创了一派浪漫主义,此后纪念者无数;嵇康得三千太学生拥戴,气节高扬,此后“思旧”者无数;苏轼得到了造物者的无尽藏,独自也亦自在,此后拥簇者无数。
“每个人都是一片海,”《皮囊》中说,“海藏不住,也圈不住。对待海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每个人自己去寻找到和它相处的方式。”理解是对他人最大的善举。当一个人坐在你面前,诉说着他的故事,演绎这他的灵魂,你能够透过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看到他的心灵,这就是理解。
赞美是对他人最好的同情。当一个人献出了他的诗篇,或只是站在你面前,与你交谈着,你能敏锐地找出他的居功之处,夸耀他的才华,这就是赞美。
时光流转,那些曾被压抑着的骚人,不也在今天得到了我们的理解与赞美了吗?解人心,赞其行。在他人诉说之时尽力去理解,见他人妙句之时不吝去赞美。这实在是我们应当做到的。
教师点评:作者以“解人心,赞其行”为题,对“应如何对待他人”这一话题做了一番极为独到的探讨。理解他人、不吝赞美,这一观点及其所代表的视角实在耐人寻味,细细体会之后,我们不仅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时常换位思考、发现他人优点的深意,还能感知到作者广博的胸怀和一颗普世之心。源于这样的立场与出发点,文章自然立意高远、意味深长。不仅如此,文中选取屈原、嵇康、苏轼这三位历史人物进行评述,不仅充分印证了观点、成为得当的论据,还以“先抑后扬”的方式,对“辩证地看待问题”这一哲学思维做了巧妙的展现。底蕴深厚亦智慧满纸,这样的一篇文章,很难不被人察觉其耀眼的光芒,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