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见初春娇嫩桃花鲜艳明丽,便忍不住持卷轻吟:“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游船于初生的茂盛芦苇间看那叶上晶莹露珠闪烁,便又兴致勃勃唱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必是最为高雅不过。但谁又能想到,《诗经》这一文化经典在千百年前也不过是乡间人们口口相传的小调。
雅是高深典雅的阳春白雪,俗便是质朴通俗的下里巴人。雅与俗,历来是中国文化生活中两种不同甚至对立的表现形式,但随着时间和历史的积淀、文化长期的积累与发展,人们对于雅与俗也有了不同的认识与界线。雅俗之间相互渗透转化,便也能由俗入雅,所谓俗至极致方为雅大抵就是如此罢。
曹雪芹先生所写《红楼梦》便是一种来源于俗的雅,他依托自己早年在南京亲历的繁华旧梦,以及所见众多家中才女而写成此文,将生活中的俗凝为笔尖上的雅。人物因源于生活而有血有肉、极具个性;语言因文学加工而质朴自然、富于哲理。优秀的文学作品虽本源于“俗”但却又常常超脱于此,曹雪芹先生以智慧的眼光回顾自己过往,描摹出一个时代的兴衰更替,以手中笔墨唤起更多人的思考。《红楼梦》本是俗的话本小说,但在如今作为四大名著之一被无数红学家所钻研探讨。曹雪芹先生将俗与雅相融合,给后世的人们带来了更深刻的思索。
.. 再放眼现在,由俗入雅的事例更是数不胜数了,国家一直大力鼓励民间非遗技艺的发展,梁平木版年画自成为我国第一批非遗以来,作为一种文化名片展示华夏民间荟萃。脸颊两点腮红活灵活现,富丽堂皇色泽与浓郁的乡土气息相配,古朴造型表现出一种比较狂放粗犷的朴实原始之美,深深透出农民那种淳朴厚道的气质,在我国民间年画文化中独树一帜。作为民间年画,这必是“俗”的,但作为非遗艺术,却也是“雅”的。可谓“大俗归大雅”,雅与俗密不可分的关系在这精致的年画里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元曲本来自胡乐,在民间流传被称为“村坊小调”,现在依然是中华文化宝库最灿烂的部分之一,晚唐曲子词原被认为粗鄙不文,至宋竟也蔚然大观,在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上,由俗变雅的事例还有很多。而这追根溯源,是因为在不同时代的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不同,对文化的定义不同,雅与俗逐渐共存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使我们的文化更为绚烂多彩。
王蒙曾说:俗并不可怕,俗人也不可怕,可怕的是用俗来剪裁、排斥一切高尚和高雅。俗与雅本就不是对立关系,无论是文人骚客的风雅亦或是民间艺术的通俗,它们都值得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培养文化自信,以包容的文化态度欣赏生活中的雅与俗,努力提高自身文化修养水平,成为民族文化的传递者,用我们对文化的热爱将这火炬长久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