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君,几座城,百家姓,何以为国?千江水,万里月,亿亩地,何处是家?飞禽归旧巢,走兽回老穴,家对万物而言是一辈子的依恋。举国抵外辱,全民抗冠毒,国对我们来说是一辈子的依靠。十四万万华夏子孙世世代代在神州大地安居乐业、繁衍生息,传承着家国情怀。
可家国情怀究竟是什么呢?纵观我国五千年历史,总以“家国情怀”为主题潮流变迁。家国情怀是夏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坚守;家国情怀是先秦时期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家国情怀是孔孟年代“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和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的情操;家国情怀是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何天下之乐而乐”的感慨;家国情怀是解放前夕革命志士“舍小家,救大家”的道义;家国情怀是习近平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季节更替,时代变迁,家国情怀的中心含义从未改变,而炎黄子孙坚守的决心从未动摇,追求的脚步从未停歇。
缅怀历朝历代的无数英雄豪杰,他们用自己的生命为笔,以精力与韶华为墨,谱写出华夏儿女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车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先有国后有家的觉悟,他把平定匈奴、维护大汉王朝作为自己毕生的使命,三进大漠,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家国情怀是唐朝诗人杜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忧国思家的情愫,虽然无法挥舞战戈征战沙场,但他把所有对国家的担忧与祝福浓缩于一篇篇诗作之中;家国情怀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对家国至死不渝的思念,生命之火即使即将燃尽也要用余温点亮自己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两弹元勋钱学森“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时时刻刻心系祖国的情缘,他在美国装疯卖傻数年,前脚刚下回国的飞机后脚就走进罗布泊,投入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发之中。他们在家国情怀的熏陶和指引下,怀抱着保家卫国、济世安民的理想与责任上下求索,慷慨以赴,从容适变。他们把国家的兴亡横驾于自身的幸福和生命之上,把国家安全当作至死追求的目标,把国家利益看得比天还高,比地还重。他们热情的血液里流淌着浓烈而厚重的家国情怀,他们的脉搏与家国命运同频跳动。家国情怀在他们眼中就是不惜生命、不求名利地为祖国大家庭献出自己的所有。
目前正逢我国新春佳节,春运人流高峰时期却爆发了史无前例的新型冠状病毒,病毒传染快且潜伏期长,短短几天就以武汉为中心迅速蔓延到全国各地。在特效药缺失、医疗场地有限、医护人员紧缺、全民安全面临极大威胁的紧急关头,中央政府采取一边举全国之力调集医护力量与应急物资支援武汉,一边封城封路全民抗毒、分层分级摸排病源。作为17年前抗击 “非典”的医学泰斗钟南山,早已步入耄耋之年本可在家享受天伦安度晚年,却再次义无反顾地率先出现在抗击冠毒的前线,唯愿艰巨的工作不会把他的身体压垮,恶毒的病魔不会侵噬他的身躯。在这次抗毒战役中像钟南山这样的勇士举不胜举,他们义无反顾火速支援武汉,一张张承诺书,一个个红指印,一张张坚定而强作微笑的面容,他们在别人怕惹毒上身撤出武汉的时候,集结到最危险的一线抗击病毒战场。与此同时,美国、泰国、法国等外籍华人采取捐款捐物、献计献策的方式投入到此次抗毒战役之中。这就是国士无双,这就是家国情怀,这就是“国家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的家国情怀最好诠释。此时此刻,作为束手无策的我们,坚持 “足不出户御冠毒、不给国家添负担”的原则同样是家国情怀的体现。我深信,全民抗毒、众志成城,一定能打赢这次新型冠状病毒歼灭战!
如今美国不断挑起中美贸易摩擦、南海争端依旧存在,国际形势依然严峻。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我们作为一名学生应该秉承励志笃学并弘扬家国情怀,以优异的成绩为实现中国梦增砖添瓦。
教师点评:在这篇议论文中,作者就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了论述,着重探讨了对家国情怀的认识与理解。作者先进行介绍,再进行解读,论点清晰明确,论述层层深入。而在介绍和解读中,作者通过引经据典做形象的说明,又结合当下时事做更为直接透彻的例证,为文章的论述赋予了锦上添花的精彩。文章主题虽大,但作者凭着自己深厚的积累和思考,对这一主题做了全面细致且客观沉静的探讨,整篇文章也显示出了磅礴的气韵。文章例证和论据较多,所以小作者可以对文章多做一些层次上的划分,文章读来也就不显得那么紧迫了,文章的结尾也可以再做一下修改。总体来说很不错,再接再厉!,在这篇议论文中,作者就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了论述,着重探讨了对家国情怀的认识与理解。作者先进行介绍,再进行解读,论点清晰明确,论述层层深入。而在介绍和解读中,作者通过引经据典做形象的说明,又结合当下时事做更为直接透彻的例证,为文章的论述赋予了锦上添花的精彩。文章主题虽大,但作者凭着自己深厚的积累和思考,对这一主题做了全面细致且客观沉静的探讨,整篇文章也显示出了磅礴的气韵。文章例证和论据较多,所以小作者可以对文章多做一些层次上的划分,文章读来也就不显得那么紧迫了,文章的结尾也可以再做一下修改。总体来说很不错,再接再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