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池沫清
荆轲刺秦——一个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故事。谈到荆轲,人们总会不约而同地想起易水送别——“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虽然荆轲刺秦终以失败告终,但在他身上依然有许多可供后人学习。我便通过以下几个字来说说荆轲。
勇——荆轲,在燕国存亡之际,为报太子丹知遇之恩,主动献计献策,欣然前去刺杀秦王。易水何寒,壮士何勇!易水之上匆匆而过的风没有吹熄他的斗志,反而助燃了他心中的勇气之火,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此去没有可能活着回来,但他仍然慷慨赴死,这是何等的勇气!秦王大殿之上,“断左股”“被八创”,但荆轲并没有向秦王低头,而是倚柱而笑,笑出了勇士的骨气!
狂——战国,诸侯割据,各国盛衰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而变化最大的莫过于秦国,此时的秦王嬴政开始了吞并六国的行动。秦公元前228年攻占邯郸,俘虏赵王迁,赵国灭亡。之后,秦国兵临易水,威胁燕国。燕与秦国力悬殊,胜负已定。但荆轲仍然选择了刺杀秦王,用今天的眼睛来看,这无疑算是“逆天改命”,这份张狂,有些不自量力,但他“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这是荆轲不屈服于命运的表现。可这“狂”是一把双刃剑,就因为他的狂傲,送了樊於期的首级,搭了自己和秦武阳的性命,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欠——陶渊明曾在《咏荆轲》中写到“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身为文人的荆轲,欠在那一份剑术精湛,这与失败脱不开干系,而荆轲欠缺的不止这一点:起初制定计划,荆轲就只有一手方案,真正的谋士不是预测对手的行动,而是不管对手如何行动都能见招拆招,荆轲就欠了些考虑;易水之上,太子丹见荆轲迟迟没有出发,以为他打了退堂鼓,但如此大计理应万事俱备连东风都不欠,可荆轲欠了一份沉稳。成大事者都能沉得住气,这也奠定了刺秦失败的结局。
见古思今,对于现在的我们,我们要多一份“勇”,面对人生,勇于上前;多一份“狂”,遇见困难,绝不屈服;少一份“欠”,处理事情,不欠考虑。这就是荆轲教会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