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不尽的尘烟,游不尽的河。每天天刚破晓时出门,晚上披星戴月回家。从出生到现在日子如流水般匆匆过去。我看着太阳东升西落,看着昼与夜相互更替,感受着四季不断轮换。可我还是我,一个平凡且渺小的我。
我时常问自己幸福是什么。是恪守职责吗?是循环往复吗?思绪若飘飞的柳絮,渐渐明白,原来守常也是一种幸福。是知足而快乐。
守常并不难,或许就是尊严二字。每个人都拥有,但都难以做到。无论贫穷还是富裕都拥有生来为人的尊严,因为他们都忍辱负重过。守常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追求,一种精神力量。从古至今历代文人墨客都追求的东西,它意味着面对各种诱惑和压力时不为五斗米折腰。心中仍然波澜不惊。
陶渊明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诗人。他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最后一次出任彭泽县令,然而那时他动荡于仕与耕之间已有十余年,他已厌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公元405年十一月,他因督邮来查验工作须穿正装来迎接,并且这督邮是个贪官要求陶渊明“意思一下”,但是陶渊明他不堪于被这些贪官所摆布,说出了那句让后人常常挂在嘴边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辞官,正式开始他的隐居生活。陶渊明的一生正应了一句话:我用尽了全力,才能过上平凡的一生。这就是古人的守常。那种不为名利、不攀附权贵的精神,使得他在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在现代社会中,守常同样是坚持自己的道义和原则。在个人层面,它代表着在工作或学习上恪守原则、奋发向上。无论面临任何的困难与挑战还是利益与诱惑,都坚持底线、保持初心、不失本色。在家庭层面,每个家庭成员都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只有相互扶持,相互尊重才能成为我们心中的港湾。守常正是这港湾的守护者让我们生活美满。
在社会与国家的飞速发展中,守常何曾不是一种艺术呢?历代帝王与君臣之间的权衡是一种守常;诸侯与诸侯之间的抗衡是一种守常;各国的百姓与百姓之间的平衡是一种守常。它提醒着世间百态,它要求我们在追求名利的同时,不忘责任与担当。激发着无数平凡的人对社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这力量汇聚成一条巨龙直冲云霄。
守常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词,展现出的是中华文化华夏子孙的优秀品德。在历史长河中,它是许多人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中,他是我们奋斗的目标。因此,我们要让他在这个新天地中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
教师点评:围绕“守常”这个独特的话题所展开的探讨,源自作者在生活中的思考,也加深在作者从不同时代背景、不同视角层面出发所做的积累与观察之中;对于“守常”之意,作者先由自己的思考所得和关于陶渊明的事例讲述而加以阐释,后由“守常”在不同层面、不同情境下的表现而得以深化。可以说,这篇议论文的优势就在于它来自作者的心态转变与感悟加深,文章由此而生,所以有感而发,真切深刻,文章由此而起,所以循序渐进,独到难得。但是,直接将“守常”作为主题,对于一篇百字的议论文来说,还是过于“大”了,因为它牵扯的层面、角度太多,仅从文章里我们就能找寻到很多,譬如对个人而言,“守常”意味着什么?而对于个人与个人、个人与国家社会的联系而言,“守常”又意味着什么?人们守自己的“常”时,“常”作何解?如果守工作、守生活、守文化,或者守一门手艺、一项技术、一个信念等等之“常”,“常”又作何解,又该如何去守?基于此,作者还需对文章的创作再做思考,选一个小而具体的点进行探讨,会更有利于理解主题,也会更有利于传达心中之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