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一个不甚偏僻的乡村。家乡离海近,土地也还平整开阔,因此在那个物质匮乏,仍然缺吃少穿的七八十年代,家乡的人们靠着勤劳的双手,耕田种地、赶海,生活过得还是比较幸福安稳。若我能拥有一点点的勤俭谦让、吃苦耐劳,那也是在那个"人人都是劳动小能手"的环境中养成的优良品质。现在回想起家乡那时候那种火热朝天、欣欣向荣的繁荣热闹景象,令我终生难忘。
家乡春夏季节的早晨特别迷人且热闹。
清晨,太阳还未出来之前,外面经常到处浓雾缭绕,整个村庄都笼罩在茫茫的白雾中,若隐若现,犹如仙境一般缥缈。此时,村头巷尾的树上,小鸟已在"吱吱喳喳"叫,各家各户的猪、鸡、狗、猫的叫声也彼此起伏。早起的人们便在这样的欢叫声中拉开一天的序幕。
村前是一大片一眼望不到边的碧绿田野,田野中间有一条平整的大土路从村口一直通往镇上。一大早,大路上便人影绰绰,有骑着单车上墟的阿叔、小伙子们,有挑着刚摘的还带着雾水的蔬菜或蕃薯去卖的阿婆、阿婶,也有提着满桶衣服去公路旁边那清澈见底且有水草漂流的水渠洗衣服的大姐姐、小姑娘们。大家总是一边走一边笑一边不停打招呼。这是村前的景象。
如果往村里走,那更加热闹。穿过一条条由一排排整齐的土砖瓦屋隔成的平整光洁且又长又直的土巷,走到巷尾,一眼便看到两个大大的碧绿的池塘静静地横卧在屋背。池塘的两岸此时也人声鼎沸,这边有牵着牛去池塘饮水的老爷爷,有扛着耙赶着牛去田里干活的大伯,有挑着桶去井头担水的阿婶,有三五成群一边打闹一边跑跑跳跳着去上学的学生。池塘对面是一大片种着各种应季蔬菜的菜园。春夏季节有碧绿的黄瓜,长长的豆角、红绿相间的苋菜、紫色的茄子、嫩绿的韮菜,等等,秋冬又变成了白菜、油菜、芥兰、菠菜、菜花、蕃茄、香芹、蒜子……种类多的数不过来,五彩缤纷,蜂飞蝶舞如一个大花园般令人赏心悦目。
菜园旁边是村里的小学,站在池塘这边,白雾中看不清对面,然而隔着池塘,远远的也能听见对面传来银玲般的笑声,那是在对面池塘边挑水浇菜或摘菜的大嫂或大姐姐们的谈笑声,还有学校的上课玲声以及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各种声音混合汇成了一曲"乡村早晨交响乐"乐曲飞散在池塘上空久久回荡。
中午村里比较安静。学生还未放学,大人仍然在田地里劳作,只有村头巷尾那灿烂的阳光照在亭亭如盖的树顶上,绿荫下,婴孩躺在尼龙的折叠床上静静地睡着了,阿婆一边轻轻摇着葵扇赶苍蝇一边小声地聊着家常。微风中偶尔传来几声母鸡下蛋的"咯咯"叫声和被吵醒的狗吠,熟睡的婴儿却睡得更加香甜。
傍晚时分,人们披着晚霞归来,家家饮烟袅袅,村里又热闹起来。
在家乡,最热闹且最让孩子们喜欢的,除了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这些传统的节日之外,还有就是夏天农忙结束后的傍晚。
人们吃过晚饭后,太阳把最后一道晚霞收起,天将暗未暗,人们便拿着编织袋、扫把、收谷拖拉板,到村中心那大大的晒谷场收新割回的稻谷。这时孩子们最积极,总是欢呼雀跃地跑前面,说是要帮忙收谷。
到了晒谷场,已经聚满了人,当大人把稻谷收成一堆堆时,天已完全黑了,带了汽油灯的人家便把汽油灯点燃,汽油灯燃烧得"呼呼"响,把整个晒谷场都照亮得如同白昼。晒谷场此时的热闹气氛也达到了沸点。大人们从围着晒谷场建的谷仓里抬出风柜风谷子,孩子们早把说来帮忙收谷这件事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只见到有的在绕着谷堆滚铁环,有的三三两两在跳画梯,有的在谷仓里捉迷藏,有的从家里带来打水的麻绳在跳绳,有的甚至爬上高高的谷堆上当滑梯滑,这免不了被大人赶走还挨骂。大人们一边摇着风柜一边谈话。汽油灯的光亮也吸引了无数的小飞虫漫天飞舞,蝙蝠也从黑暗中岀来,在头顶上飞来飞去,萤火虫也许是怕被小孩捉走,总是离灯光远远的一闪一闪飞着,可还是被眼尖的孩子发现了,一窝蜂跑过去捉,这时总有大人说:"不要捉那个玩,会烂手的。"胆小的便把手缩了回去,贪玩的依然捉了放在手心里玩弄。但我好像没见过谁玩了萤火虫就因此烂手的。就像小时候听到有大人说:"谁不会游泳,只要捉只蜻蜓放在肚脐上被咬一口,立即就会游泳了。"我当时还信以为真,结果只记得被蜻蜓咬着很痛,但一直到现在仍然不会游泳。
家乡这样热闹又充满乐趣的时光很多。
例如电影队每隔一两个月都会到我们村大队部的大院免费放两三晚露天电影。放电影只是晩上,但想看电影的人那一整天的心情都是愉快的,早早就把要做的事情都安排好了,大多数也都互相约了三五好友一起去的。傍晚太阳还未下山,大院里已经比平时多了许多人,到了晩上更是人山人海,犹其是开影前那十几分钟,热闹极了,小贩大声喊着卖各种零食,大人小孩在人群中挤来挤去,有的去买一毛钱一条的冰棍,有的买两毛钱一瓶的汽水,有的买一毛钱两杯的葵瓜子又或者买五分钱杨桃干,也有的在人群中伸长了脖子找寻想见的人,可人头涌涌怎么也看不见,正着急着,突然一转身看到了,那种画面用辛弃疾所写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述再恰当不过,那种惊喜又意外的心情与辛弃疾当时的心情不相上下。
其实那时候看电影让人难以忘怀的并不是电影,而是因看电影而聚在一起的那种热闹、和谐、亲切的氛围让人留恋难忘。
有时候偶尔还有城里的粤剧团到村里学校演出粤剧。但那时候我听不懂他们在台上咿咿呀呀唱的内容,我更感兴趣是,悄悄跑到后台化妆间,眼巴巴对着人家化妆或忙这忙那。
有时候还有跑江湖的,村里俗称"摆武档"的人到村里"摆武档",他们走村过巷,晚上在晒谷场点亮一盏马灯,把铜锣敲的"铛铛"响,吸引大家围观,然后表演魔术或者打功夫,最后卖点"祖传秘方之灵丹妙药"--药油、药膏之类以赚点辛苦而微簿的收入。
姑且不论他们是否有行骗之嫌疑,单是他大晚上风尘仆仆走村过巷卖那么一点点不贵的药油也是一片苦心,况且还有那么卖力的表演。其实那时的人心还是很古的,故卖的也是良心产品。从他们反复来的次数同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斑。
家乡曾经这样热闹的景象如今只能在记忆中寻找。每次回去,看着那肃条冷落的画面,只有黯然神伤。唯作诗一首以表哀情:
回乡随感(无雨)
愁云暗淡雨无踪,
田园寥落衰草丛。
深巷无声空寂寞,
残垣断壁透寒风。
学堂散作敖氏祠,
碧池湮灭乱土中。
黯然回望旧时路,
尘埃漫漫花敛容。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优美,立意独到,情感饱满。文章字里行间流露着浓浓的情感,颇为打动人心。作者将细腻的情感融入进了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中,深深地感染着读者。清新的文笔、隽秀的文字、流畅的叙述、丰沛的情感,都是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