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在一阵阵童谣声中,家乡苏州的端午节拉开了帷幕。
在苏州,端午吃粽子是少不了的习俗。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葵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简装米密封烤熟,称“简粽”。到了唐代,粽子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我们家乡的粽子呈长而细的四角形。“莹白如玉”的糯米里,包裹着鲜肉、枣泥、豆沙、猪油夹沙等。包粽子很简单,首先精心挑选新鲜的叶和上等的糯米,然后用温水浸泡一天。第二天,开始包粽子。长辈们包,我用细绳系,最后把包好的粽子放入笼屉里蒸。妈妈告诉我,蒸粽子更能保留它原始的味道。不一会儿,箬叶的清香,糯米的甜味慢慢地飘散过来。我迫不及待地掀开笼屉,雾气氤氲而来。绿箬叶,白精米,大红枣,让人垂涎三尺。由于我着急吃烫着了舌头,引得全家人说我是小馋猫。
我问奶奶,为什么要吃粽子。奶奶告诉我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吴国大夫伍子胥。春秋时期,忠臣伍子胥被奸臣诬陷,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被吴王夫差杀害,抛尸于江中,化为“涛神”。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免得他发怒,便投掷糯米做的食物试图粘住他的嘴巴,从此这种食物便慢慢演变成了粽子。
端午节这天除食粽外,人们还会赛龙舟、挂艾叶、饮雄黄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