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水流韵,灼灼其华。雉水是中国的长寿、文明之乡,远在5000多年前,雉水的古代人民就曾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辛勤劳作。而在雉水,人人都会讲这么一个故事:在春秋时期,丑陋的贾大夫在此拉弓射雉,为讨美貌妻子的欢心,而《左传》中也写了此事,雉水因此得名。就在前几天,趁着阳光明媚,我去参观了如皋博物馆。追寻这里历史的脚步,文化的气息。
走进博物馆,一幅巨型的《水绘园图》映入眼帘,十分精美。古雉水人的园艺造诣让人惊叹,亭台楼阁的设计和灵感,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造诣。这让我不禁想起雉水的水绘园里有着许多奇特各异的盆栽,使我印象最深的便是那“蛟龙穿云”了,正所谓"千年一木,一木千年″。这颗蛟龙穿云活了有1000多年,就像一只蛟龙盘旋在云上一样。而这些也都是因为雉水人民的培育方法十分良好,才让蛟龙穿云有了现在的模样,甚至得了全国盆栽奖项。
在二楼展厅内,听着语音介绍:从汉代的春秋时期,雉水已经开始煮海水制盐,至西汉雉水已经成为规模巨大的盐厂,而史记吴王刘濞也借助海盐与铜山铸钱这两大经济支柱,使国力日益强大并通过古韵盐河经扬州转运全国。博物馆的墙上还针对这段历史写下了这么一句话:“公私商运,充实四远;舳舮往来,恒以千计。”可见雉水对当时经济影响深远。
回味着刚才关于盐商的那段历史,古街及古建筑模型又吸引了我。雉水向为行商坐贾云集之地,雉水遗存的街肆市场繁荣为周边所不及,而他那保存完好的古街肆东大街,东抵碧霞路,西达通城巷。街道采用了“一横二竖”麻石板平铺的南宋建筑风格,街面也均为“橽子门”,连恒昌徐大昌,汪德大等诸多商号建筑也仍存一匾一辙,都保存着雉水温润的记忆,真是一眼千年呀!
坐下来休息会儿,墙上宽大的幕布正讲解着仗头木偶戏,它是本土人人代代相传的一种古老的传统戏剧,是雉水非遗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清朝同治年间传入,并发展六代木偶艺人,有李派和温派之分。杖头木偶戏以演唱古代的历史题材、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主,如《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岳飞传》等深得人们喜欢。不仅如此,我也从其他的展品如竹编、纸鸢、木雕、篆刻等可以看出雉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形式多样的、巧夺天工的。作品既有历史的烙印,也有不断的创新,让我大开眼界流连忘返。
在这次参观博物馆的经历后,我感受到了雉水历史与文化的碰撞是怎样的精彩,雉水历史底蕴何其深邃浓厚,就好像长江黄河,滔滔不绝;又好似座座青山,连绵不断。回眸历史,展望未来,神秘的雉水在古文化,艺术等考证的同时必将会绽放新的光芒。
教师点评:不得不说,当我们阅读作者关于参观家乡如皋博物馆的经历讲述时,或许正有幸感知、体味着博物馆存在的意义。走进博物馆,遵循着场馆布置、展厅设计、标识陈列的指示,伴随着语音讲解、影像放映、解说文字的演绎,作者的参观之行在合理清晰的指引下拉开了序幕,亦逐步地深入,可以窥见,博物馆的创设有其方方面面的考量和安排,亦有其匠心独运之处。行走在博物馆中,稚水的悠久历史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正缓慢而丰盛地显露出它迷人的形貌,而其中如煮盐技术、盐商往事、杖头木偶戏等等更富历史渊源、更具代表性的部分,则得到重点标识突出展现,作者漫步其中便如穿行于历史长河之上,可知作为一种多职能的文化复合体,博物馆在文化普及、文化培养、文化传播、文化传承等上发挥着多么重要的功用。正如作者在文中提到的“一眼万年”,我们在博物馆中迈出的每一个步伐、留下的每一道视线,都是我们与古时、历史对话的证明。访古问今,知来路,探未来,人类文明需要博物馆——这篇精彩独特、不可多得的文章正是这样告诉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