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江苏苏州,苏州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独具魅力的吴文化,其中“轧神仙”苏州人不仅家喻户晓,而且津津乐道。
轧神仙的“轧”字,在吴语中读作“嘎”,有挤来挤去之意。传说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吕洞宾生日,这天,人们从四面八方赶到神仙庙去进香,为吕仙庆寿、向吕仙祈福,在人堆里挤来挤去,希望“轧”到神仙,沾上点仙气,商贩也趁机赶来做生意,逐渐发展成了在神仙庙为中心的地区进行“轧神仙”庙会的风俗。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四日前后三天,苏州阊门内下塘街变成集市,人山人海,万头攒动。神仙庙要做法会、打神醮等祀神仪式,又有舞龙舞狮、挑花担、民间吹打,热闹非凡,阊门下塘的每个空间每个角落都“轧”得水泄不通。改革开放后,“轧神仙”的地方先后从阊门内下塘街“福济观”遗址,改为吴趋坊、中街路,1999年“神仙庙”迁移至南浩街至今。
记得我小时候爸爸妈妈带我去轧过一次神仙。轧神仙的人络绎不绝,一眼望不到尽头,人们你轧我,我轧你,轧来轧去,好不热闹。各种“神仙”小吃、“神仙”花草,戏曲表演,让人应接不暇。摆摊售卖的有栩栩如生的糖画,可爱灵动的泥人,活灵活现的草编……要说我最喜欢的,那必须是看糖画了。一辆小车,一把大刀,一块画板,我每次都会被那精湛的技艺所折服。舀满糖浆的汤勺,在日光的照耀下显得闪闪亮亮,师傅的手一斜,一抖,糖浆就在画板上动起来,太神奇了。
夜色渐浓,在热闹的街道上,人人脸上喜洋洋,个个心里乐开花。虽然不知道有没有轧到吕仙人,但是在大街上轧神仙的快乐情景,已经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了。
轧神仙的活动让我感受到传统民俗的魅力,每一个风俗都是一种文化,家乡的这个风俗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让我们传承下去,更好地让其发扬光大!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取材真实,文笔流畅,情感真切。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文章富有生活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