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要把甘蔗汁从第一口锅慢慢地舀到第二口、第三口直到最后一口锅,整个过程被称为“赶水”。此时,上面的白沫全部消失,甘蔗汁由青变黄,开始起泡了。
接下来,就要对蔗汁进行“摇瓢”。摇瓢,顾名思义用一个特制的糖瓢在大锅中不停地摇,慢慢的,锅中的糖汁变得粘稠起来,转成了褐红色。
接下来将糖稀舀到一个木桶里,并把它倒在竹席上,进行“打耙”。在糖稀快要冷却成型时用钉耙“切割”,割成一块块正方形的糖块。过了一阵子,红糖成型了!
乍仔细一看,那糖呈褐红色,“脸上”还有一些芝麻大小的白色“雀斑”,上下两面摸起来十分光滑,前后左右则有些粗糙。
将冷却后的糖块装进盒子里,这就是可以售卖的“板糖”了。红糖看似普通,但要说起它的吃法来,可谓是五花八门。
当糖稀被倒在席子上时,用削好的甘蔗头一蘸,随即不停旋转,糖浆便黏在了甘蔗上,这便是绝世美味——“糖锤”了!
这糖锤不像成型后的红糖那般硬,放在嘴里热乎乎的,吃着吃着,有的糖浆黏在牙齿上还舍不得下来了呢!当然,我们也可以直接将红糖咬着吃。
一拿起来,那诱人的香味便牵住了你的鼻子,渐渐的,连你的嘴唇、牙齿和舌头都抵挡不住,它们只能乖乖打开“城门”,请糖入口,那酥酥脆脆的口感,那甜度适中的味道,会让你彻底臣服在它的脚下,难怪它有“东方巧克力”的美名呀!
春节临近,在闽东多地,过小年都要用到红糖祭灶,将红糖叠加放在盘子里供在灶公灶婆前,祈求灶公灶婆享用之后上天说好话、奏好事。
酥脆可口,用途广泛,寓意美好,这样的“东方巧克力”—一红糖,你值得拥有!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有条理性,内容具体,文笔流畅。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创作前做了充足的资料收集和观察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