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北方的春节,饺子总是家家户户餐桌上的重头戏。而在我的家乡,皮质焦黄,肥瘦相间,肉质紧实,远闻熏香扑鼻,吃下满齿留香的腊肉才是湖南人春节乃至一整年的灵魂美味。
湖南人爱吃腊肉的历史已有上千年,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已无从考证。但爱吃腊肉的原因多由于当地高寒高湿的地理气候,新鲜猪肉不利于保存,于是人们改良猪肉的制作方式,发明了这种可以年头吃到年尾,并且日久弥香的美味腊肉。
一进入冬季,无论乡村还是城市,家家户户开始忙着制作腊肉。首先把新鲜猪肉切成条状,在肉上细致均匀地抹上食盐,一定要全部抹到,不然容易腐烂。然后用细绳穿好挂起来根据条件不同熏制或风干。最正宗的当然是农村自己厨房柴火熏制的冷烟腊肉,只要做好悬挂于灶台上方,烟熏味一点一点渗入腊肉之中,腊肉的油脂又在烟熏下一滴一滴流淌出来。肉质越来越紧实,锁住了原始的肉香,也积累了越来越丰富的嚼劲。
今年春节,我就和爸爸妈妈去到了湖南最正宗的吃腊肉的地方—湘西农村。亲眼见到了湘西人家火塘上的“炕腊肉”,热情的苗家大妈,在火塘上架上一口大锅,顺手从灶台上方密密麻麻的腊肉从中取下一块,烧水、煮肉、刮去烟灰、大块切肉、加入大蒜叶、辣椒,猛火翻炒。瞬间,满屋子都是腊肉的香味,咬上一口,油脂四溢,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当然,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没有这种天然的熏制条件。有的也会因陋就简,就地搭建一个四方的架子,用一些谷壳等做燃料熏制,但易引起火灾且浓烟四散,污染环境。已很少有人这么做。但是我仍然可以看到,小区里很多人家的阳台上同样挂满了密密麻麻的腊肉,只是改变成风干模式,前面的工序一样,但不做熏烤,天长日久的风干了也是同样的美味。
我喜欢这家乡的美味,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一闻到它,一想到它,一吃到它,那就是浓浓的家乡的情谊。我更喜欢家乡人这与时俱进的新思想新风尚,美味要传承,环境也要保护。这就是最美的家乡风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