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清明节的这一天除扫墓外,还有一个风俗——做青团。
经经过过查阅资料,我知道清明节大约始于周朝,由于清明与寒食节相隔很近,所以清明逐渐融入了寒食祭祖的习俗,而后逐渐发展成今天的清明节,也逐渐有了清明节做青团的习惯。
青团的主要材料有:艾叶、一小片竹叶、糯米粉、炒花生或芝麻,豆沙、咸蛋黄,各种各样的口味,这哪里是做青团,简直就是小型的产品展览会。
把糯米粉倒进盆中,加一些白糖,加入适量清水,把粉和水和成一个粉团。把艾叶洗干净,放入锅中煮出艾叶汁,把艾叶捞起,再把艾叶汁放入粉团,揉一揉。不能揉太久,力度要适中,否则做出来的就会松松软软,没有嚼劲。
取其中的一小份,揉团,用大拇指挖出一个小洞,往里塞炒花生或芝麻,再用食指和大拇指反复捏拢,放在竹叶上,再放进大锅蒸至20分钟,便可出锅享用了,刚出国的青团就像个瓷娃娃,可爱极了!
如果说做青团的过程是开心的,那么吃青团的过程是享受的。
我早已等不及放凉,随手抓起一个柔软的青团,糯韧绵绵,甘甜细腻,香气在口中四溢。温热的表皮下是碎碎的花生,挺立在舌尖被蒙了一层雾,沙沙的,有颗粒感,却又立即被爽滑弹牙的外皮一同带入胃中,入口细嚼半天,说不出更多的赞美,只是被香气堵住了嘴巴。
青团的味道,是清明的味道,亦是家乡的味道。
教师点评:文章结构清晰,内容具体,文笔流畅。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文章介绍的青团做法详尽仔细,很有生活气息,浓厚的文化氛围。语言通俗易懂,贴近生活实际,读来令人倍感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