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农历十月初十,就是我们江山大陈南蕉的麻糍节。
据说,麻糍节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了。几百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庆祝秋收,在一个固定的日子,人们有的抬佛像,有的摆宴席,还有的打麻糍。只要佛像抬到哪一家,那户人家就必须杀猪宰鸡。后来,为了避免人们摆宴席费钱费力,就把每一个村子的麻糍节都定在不同的日子。麻糍节的那一天好不喜庆,好不热闹。
我们大陈乡南蕉村的麻糍节就在农历十月初十。这一天,爷爷会拿出糯米和奶奶一起打麻糍。
爷爷从家里拿出大缸,长锤子,糯米。奶奶则是端着一盆水当他的助手。
爷爷把许些糯米倒入缸中,举起长锤子,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立时便架出一副威严神武的样子。奶奶见爷爷准备好了,便左手拿着盆,右手在盆里沾点水,再伸进缸里让糯米吸去手上的水。爷爷高举长锤,用力向下一锤,糯米便回弹一下。奶奶用右手掏些水放入缸里,再把糯米翻个面,爷爷就瞬间把锤子锤下去。就这样反反复复好几遍,爷爷奶奶的速度也是越来越快,越来越快。我也不知道奶奶在爷爷捶糯米的过程中,是怎么做到在这间隙间又倒水又翻面的,只看见奶奶灵巧的右手在缸里飞速的一闪,便完成了两个连续的动作。
这打麻糍的确不会很难,难的地方在于打糯米的人和倒水的人能不能成功默契配合。
过了许久,爷爷见糯米已经锤好,十分粘稠,又没有一粒一粒的颗粒状,就把糯米放出,揉成一长条一长条的形状,再拿出自制的黑芝麻糖粉,把一长条的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丢入芝麻糖粉里,用筷子搅和搅和,一个个黑里透白的可爱的麻糍便做好了。
它吃起来甜而不腻,外甜里糯,拿起来一点儿也不粘,但是吃起来就费牙了,我曾经吃麻糍的时候,一不小心就被粘去了一颗大门牙。
大陈麻糍节是甜的,是糯的,是粘的,是幸福的,也是美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