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逢端午粽香滋,檐下楣前艾一枝。竞渡龙舟旗猎猎,闲观童叟岸依依。”端午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华儿女用赛龙舟、插艾叶、吃粽子等习俗来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我最爱的习俗非吃粽子莫属了。
端午节的早上,我跑进厨房,看到妈妈在厨房里忙前忙后的,走近一瞧原来是在包粽子。只见一大盆糯米和蜜枣、花生、葡萄干等静静地躺在水里,旁边还有很多的粽叶和一条条摆放整齐的棉线。看见妈妈熟练的三下五除二的就做了一个又一个粽子,我立刻也来了兴致:“妈妈,我也来包一个。”妈妈立即给我让了个位置,高兴地说:“来来,你试试。”
我学着妈妈的样子,将两片粽叶叠在一起,卷成一个漏斗形,然后把糯米放进去。可是不管我怎么整形,也整不出来棱角形,转了半天竟然变成了圆形,最后糯米从缝隙里面漏了出来。看着那些又掉到盆里的糯米,我开始着急了。第一次包粽子就此宣告失败。妈妈看着我的狼狈的样子,微笑着说:“凡事都有第一次,包粽子不能太着急。漏斗下方一定要紧实一些,不然会漏米。可以将大拇指和食指成90度在封口处整形,然后将上端的粽叶压下来盖住漏斗面,用手将两边的粽叶压严实,顺着往下裹严实,绕着漏斗接缝处再转一圈,然后就可以捆绳了。再试一个吧!”
第二次包粽子开始了,我按妈妈的方法将两片粽叶叠得“天衣无缝”。再将糯米放进我为它们准备的小屋里,整形之后给它们盖上了“被子”,然后将粽叶严严实实地裹了一圈又一圈,最后用棉线把它五花大绑起来,大功告成。我又包了几个粽子,越包越熟练。
该煮粽子了,看着粽子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再闻闻满屋的粽香味儿,真的使人垂涎欲滴。
大约煮了快两个小时,香喷喷的粽子便端上桌了,咬上一口,那种黏糊糊的甜味儿在嘴里散开,让人回味无穷,不禁使人想要多吃几个。
嘴里面品味着美味的粽子,再一次让我想起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这一颗颗小小的粽子,饱含着我们对正义之士的怀念之情,更饱含着我们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突出,思路流畅,内容具体,文笔优美。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