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城市,却有着让我难以忘却的中秋习俗。那是一个天气明媚的早上,公鸡还没打鸣呢,我们几个小孩儿就已经嘻嘻哈哈地起来了。传说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在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成功地打击了敌人,而这火就是通过塔得到的。为了庆祝胜利,后人就把烧火塔这个习俗延续至今。
外婆每每与我讲起这段历史时,总是充满自豪。为了探究这个习俗,我与妈妈在中秋前夕回到了江西。农历八月十五早晨,我蹑手蹑脚地来到厨房找吃的,在半路上就听到厨房传来了噼里啪啦的声音,时不时还有烧火的声音,十分热闹。终于妈妈忙完了手中的活跟我说:“莹儿,我们开始做月饼吧!”“啊,真的吗?”我兴冲冲地跑到妈妈的面前。我们这里常做的是桃山皮月饼,它不仅健康还很可口香甜。折腾了差不多4个小时,美味又精致的桃山皮月饼,终于做好了。
妈妈递给我一块温热的月饼,我一边吃着,一边暗自盘算着:反正离午饭还早,听小伙伴们说,一年一度的烧火塔开始了,正好需要砌塔这一步,那么我也去寻找一些残瓦乱石,说不定能用上。说干就干,我悄悄走出家门,去附近的工厂拿了许多瓦片,然后一堆一堆地抱回家。
到家时已是黄昏,夕阳西下,小伙伴们都拿出自己这几天囤的青砖黄瓦,开始搭建瓦塔。
大家的情绪和火苗一样,瞬间高涨,有的甚至换上民族服装载歌载舞,其他人围着火塔转,像极了篝火晚会,我与妈妈都拍手叫好,满脸笑容,甚是开心。接着一家人围着桌子坐在饭桌上,开始了有说有笑的“团圆饭”。香喷喷的饭菜,端上桌子,一碗接着一碗,最后中间那个位置放上了我们辛辛苦苦做的美味可口的桃山皮月饼。我眯着眼睛盯着桌上的饭菜和月饼馋得流口水。
爷爷见我这样子哈哈大笑道:“不要着急,这一桌子都是你的,爷爷给你夹。”嘿嘿,我调皮一笑。嘴甜地说了一句:“谢谢爷爷,还是爷爷对我最好了。”大家听了便哈哈大笑起来。
差不多快要把桌上的饭菜吃完的时候,妈妈提议我们玩诗句接龙,接上的人吃月饼。
好呀好呀,妈妈的这一提议得到了我们全家的赞成。
开始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最后爷爷和爸爸吃到的月饼最多,我吃到的月饼最少。
明月,高高挂在天边;思念,慢慢积成山;回忆,暮暮现眼前;渴望,年年你我圆。
百里不同俗,这就是我家乡的中秋,那么你家乡的中秋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点评:文章取材真实,语言生动,情感细腻。作者在文中讲述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故事,文章富有生活气息。作者可以再多注重一下对详略的安排。文章对家乡的中秋节进行描写,表达对家乡中秋节的思念,同时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形态,动作等进行描写,突出中秋的欢乐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