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仓颌造字起,飞鸟鱼虫、花草树木都有了书写方式。汉字,由甲骨文起源,历经金文、篆体、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从繁体字,渐渐变更为简体字……汉字历经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终于定型。可是,型定音不定。一直到现在,汉字的读音变化仍是不少。
例如,“说服”一词,究竟是读作"shuofu"还是"shui fu"?在我的印象中,应该是后者了。可令我惊讶不已的是,说服竟要读作前者了!我们所耳熟能详的“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的“骑”字,竟也更改了读音!我惊愕得合不拢嘴,至今仍然不知道究竟该如何读。
古语云:“名无固,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不宜。”汉语的读音是约定俗成而得来的。那么如此说来,这些被改动的字当是因为“约定俗成”而更改的倒也不错。可我仍有不同的见解。
律诗、绝句等近体诗是中华文明多年的积淀精华,也是中国独有的诗词体裁。近体诗由汉字组成,每句的末尾有一个韵脚,这令古诗读起来极有韵味,这也是我对古诗万般偏爱的原因。可读音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古诗的韵脚,“乡音未改鬓毛衰”“一骑红尘妃子笑”“远上寒山石径斜”此类的名句在更改了读音后便被破坏了韵味。不知道为何,心中有一阵莫名的酸涩。
在我看来,普通话的常用读音,是现在的约定俗成;而这些古诗词中的读音,也应当按照当时的约定俗成来读音。这样,既能保证现在的约定俗成,亦能维持着古韵,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此之谓“字魂”。
中华汉字,字正腔圆。沉淀着浮世清欢,留存着风雅年华。沉淀过往,凝练真魂,方得“字魂”
中华汉字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