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失的年味

六年级 叙事 1130字
2022-12-17 14:22:12

放假在家,日日也只不过是写几页字读几页书或者无所事事罢了。今日晨起,就餐时经过客厅,听见公益广告里的俗语:“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你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炸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玩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便想,今日何日今夕何夕呢?哦,原来还有五日除夕就到了。可是,腊八那天的那碗腊八粥呢?

年味一天天淡了,真正的年味都去了回忆里头了。回忆里腊月廿五前后,爸妈和我会去爷爷奶奶家或者姥爷姥姥家住下,之后开始忙里忙外,直到过了除夕,几个小家庭团聚成一个大家庭共享一顿丰盛的年夜饭,年初一至初五要拜年,几日里天空烟雾缭绕,空气里有时弥漫着硫磺的味道。直到正月十五后,年味才会悄悄离开,一年的工作重新开始。

但是,今年我们怎么还不动身呢?今天姑姥因故去医院,午饭在我家吃。我很高兴老人可以过来,姑姥是我的童年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人之一,我和姑姥关系尤为亲密。我亲自买了菜款待姑姥。妈妈问老家里舅舅小姨们都回来没有?自然也没有。姑姥问妈妈今年什么时候回去,妈妈说:如果弟兄姐妹们都不回去,我们也就不回去了。要是回去,也只能是除夕那天回去了。这个答案太让我吃惊了。到底是什么占去了我们的时间,让我们连过年的各项传统都丢了?这丢的只是一些繁复的仪式和充实的物质吗?不尽然。

以前家人们一起年月里度日的时候,虽说不上班,举家上下和邻里乡人却都忙里忙外、其乐融融。

家乡当地很重视做圆子的习俗。大约就是在年月里,家家户户都要做圆子。选上等五花肉,煮熟切成细丁,辅以馍馍须、猪板油搅拌均匀,加入佐料,揉成面团状,最后用绿豆粉滚面一次,过开水。圆子就成型了。完成这项复杂工序必定全家参与。做成之后会分给邻居们品尝,谈论圆子的好坏:或是他东家韧劲好,或是你西家滋味足……吃的其实不止是圆子,还有邻里之间的真诚和善。蒸圆子也尤其有讲究:中间一定要点一次井水,蒸出来的圆子方可有质软不硬、有嚼劲。年月里吃的圆子,吃的更是一种精神韵味,吃圆子寓意家庭团团圆圆、幸福美满,为了为年月带来更喜庆和祥和的节日氛围。

其实今天家里也有圆子,只不过是买的袋装的机器制作、混有食用明胶的“量产型”圆子。这种圆子韧劲极大,蒸的时候也不必讲究,非常方便,就是少了家里人其乐融融忙里忙外吧的复杂工序,少了邻居乡里的互赠互评,少了蒸煮时的小心翼翼……所以吃起来也就少了一种别一般的滋味。曾经沧海难为水,这叫什么圆子啊?

我又想起了廿三日的那碗面条,腊月廿三按本地习俗里要过“小年”,晚饭必定要吃一碗面条,我家并没有忘了这份习俗,只是一家人围着餐桌乐呵呵的吃面时,一个电话打断了老爸的狼吞虎咽,等到电话结束时,我和妈妈已经吃完饭各忙各的了。其实,这天要做的大扫除、贴春联的这件大事我们也忘了。我们在忙什么呢?为什么这些看起来并不重要的仪式渐渐被淘汰了呢?

年夜饭开始从家里转移到了餐厅里;年月竟然快变成了“年周”甚至是“年日”;传统的习俗被淡忘了吗?从前数着日子盼望过年的心情已经一去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