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窗外散发着花香的夏日。广东省博物馆里——
李华正端详着那镇馆之宝——出于端州老坑的端石千金猴王砚。那方端砚,静静地躺着,就像幼时静静躺在爷爷书桌上的那方端砚。
思绪飘回幼时,暑假,李华回到了爷爷家,偶然看见爷爷提笔挥毫的清癯身影。那时,暮色渐晚,青黛色的西山,酒醉似的晚霞,都一齐倒映在那方砚里。窗外的花还没有开。他趁爷爷不注意,蘸一点墨汁点在额头。那,是童年顽皮的印记。
李华看着爷爷在砚台上“下墨”,那墨香氤氲、墨绽游走。他顿时对那砚起了兴趣:“爷爷,这是什么?”
“这是端砚。”
“端砚是什么?”李华继续追问。
“端砚啊……”爷爷狡黠一笑。
李华可不管那么多,把端砚挪到自己身边,学着爷爷的样子开始下墨了。爷爷清浅一笑:“端砚啊,是我国四大名砚之首……”
李华跟着爷爷练习书法,是后来的事了。李华被一个“恒”字弄的焦头烂额,写了几十张宣纸也写不好。正当他欲掷笔而去时,爷爷却突然开口了:“制端砚的坑石在河底百米深处,它因采石艰难且质地极徍,才成为稀世珍品。做什么都一样,功夫到了才是真。”之后,爷爷写了一个“恒”字,色如漆,骨如松。那,是少年成长的印记。
自此,李华放下焦躁,朝乾夕惕地练习着书法。横,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竖,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撇,是“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捺,是“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他和端砚成了朋友。
他们一起浑洒汗水,一起迎接朝阳,一起送走夕阳。岁月,浅浅地,幽幽地,在墨色,在笔尖,流淌。而那方端现,一直静静地躺着。那,是青年陪伴的印记。
窗外的花开了,静静的,不知不觉的。那是一个夏日,花散发出浓郁的香味。
李华参加了一个书法比赛,获得了一等奖。那些爷爷教他的道理,仍常浮现在耳畔:要学砚台,虚心平和;要学笔墨。不失规矩;要学宣纸,学会接纳与博取……
他和端砚成了素交。
李华走出博物馆,想:那方端砚,再珍贵又有什么用?亲人的陪伴才是无价之宝。该去看看爷爷了。
那,是陪伴不朽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