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热气腾腾的米粥摆在桌子上,桌子旁边的女孩狼吞虎咽地喝着米粥,女孩的眼睛泛红,一滴滴眼泪落进碗里咸咸的,却也甜甜的。
忆儿时,于乡下同奶奶居住在一起,在老屋中洒下的点点甜蜜。拾起记忆中的小美好,一点点拼凑成温情。因为一颗颗幼齿迟迟不掉,奶奶便带我来医院拔牙。
看着我眉头紧皱的可怜样,奶奶的神色充满担忧与心疼。难忘那时掌心的暖意。我正害怕着,掌心突然传来一阵暖意,原来是奶奶用她粗糙的大手一把握住了我微颤的小手,眼睛充满柔情与鼓励,无声的安抚着我。
犹记得那天氤氲着香气的米粥。当我揉着惺忪的双眼洗漱完不经向厨房一瞥,看见厨房里一帧熟悉的身影在忙碌着,晨曦似乎给她镀上一层金边,闪耀着光芒,显得她瘦小的身影是那样高大。她从米袋中捞出一把米,勺一瓢清水,把米淘净,后用高压锅慢炖,不一会儿高压锅哼哧哼哧的响了,她掀起锅盖,一层雾气在厨房里氤氲着,笼罩着那个小小的身影。
她拿着大勺子,一下一下的搅拌着锅里将沸的粥,饱满的米粒,随锅勺的舀动沉沉浮浮。她嘴角一扬,不知想起什么,笑弯了眉眼,连眼角的本就明显鱼尾纹都笑的褶皱起来。我有些诧异,没想到奶奶如今还记得我的喜好,还记得我小时的随嘴一提。过会,奶奶把粥盛好,将手里热气腾腾的粥递给我,笑眯眯的唤我小名,叮嘱我粥有一些烫手。
我勺起一勺,吹了吹,轻抿一口,我眼中闪着光亮"奶奶的粥就是好喝。”一粒粒伴随着爱意的米粒进入我的肚里,好像牙齿也没有那么痛了。奶奶微笑看着我喝完,眼睛里盛满着温情。
盛在碗里的是爱,融进了慈祥,温情与对孙女的关怀,经过时光的烹制,变得醇厚绵香,于是艰难岁月里有了值得回味的甘美。
教师点评:小作者的儿时岁月里,有“奶奶”和“米粥”这两个关键词,在构思过程中,小作者找到了连接这些词的系带,于是,对奶奶的喜爱与感谢之情自然而然地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表露出来,溢满了小作者的真情实意,令人动容。除了真挚的情感外,文章的出彩之处还在于小作者对奶奶熬米粥情景的几段描写,其中接连运用了“捞”“勺”“掀”等一系列动词,在读者的头脑中勾勒出了奶奶熬粥时的专注与熟练。除了动词的恰当运用,小作者也对奶奶当时的神态进行了刻画,“笑弯了眉眼,连眼角本就明显的鱼尾纹都笑得褶皱起来”,一下子就把奶奶慈祥的形象塑造了起来。但文章也还存在一些小缺陷,比如第一段与全文的联系不够紧密,稍微显得有些突兀,小作者还需再作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