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杂忆(张开兴)

六年级 叙事 1106字
2022-09-17 12:58:29

人们常说,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但对母亲来说,与病魔抗争了四年多后,却在“春天”的前夕,于这个正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母亲走后的几日,我陪着父亲拾掇家里。路过房间,总感觉她正如往常一样,卧躺床边。回首,却看不到熟悉的身影。

处理完家中杂事,返回工作岗位,疫情之下,采访写稿和家庭日常牵扯了太多的精力,但对母亲的思念却犹如那串线的鱼钩,一头紧紧钩进了我的心里,记忆里不经意的场景、熟悉的画面涌上心头,便会紧了线、痛了心。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回顾母亲的一生,正是千千万万中国母亲的一个缩影。“60后”的她们,很多并没有上过多少学,但她们朴素的认知中,吃得今日苦,方享明日甜。识不了几个字的母亲,始终是这么想的。

与父亲组建小家时,潜山的这个小山村还是在“沉睡”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旧土中刨食。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解决了温饱,却鼓不起“腰包”。我和弟弟相继出生后,父亲欠着债垒起了新的砖瓦房,压力之下,父亲不得不跟着外出大军,去了苏州务工。奶奶起早贪黑做豆腐、卖豆腐,我和弟弟的日常,家里家外的活计,一下更多地落在了母亲的肩膀上。田里种稻谷,地里种杂粮,养猪养家禽,母亲从没叫过一声苦,牵挂着远行的父亲,期盼着家里的日子好起来。

白天地里活,晚上家里活,生活不富裕,日子更不轻松。我清楚地记得,昏黄的灯光下,不识字的母亲总会和刚识几个字的我,一字一句推敲着给父亲的每一封信,用最简单、最朴实的话,诉说家长里短,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关心与叮嘱。30年过去,今日的我仍能一口报出当初父亲的通信地址。

写信的过程中,母亲总是告诫我们不读书后的难处。她以父亲他们务工为例劝勉我们:农村人,不读书,哪有出路;不读书,卖力气的生活就得吃苦。农活之余,河里捞虾,田边捉泥鳅,母亲穷尽一切办法,丰富我们的菜单,也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花在学习上。然而家中支出与日俱增,母亲不得不跟着父亲一起踏上打工路。

那个时候的老家,乡邻们多在张家港打工,没有一技傍身的父母,也只有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寒来暑往,没有退却的余步;星光点点,不缺流汗的身影。暑期短暂的团聚中,我和弟弟也曾跟着去体验过那个“生活”,炽热的阳光下,象征性的“劳动”已让我们难以承受,无法想象他们,又是怎样在这样的环境里积攒起家中日常开销和我们的学杂费用。

日子虽苦,但母亲始终深信,读书,总会让我们有出路,勤劳的双手,总会让日子越过越好。

熬过一年又一年,我和弟弟相继大学毕业,有了各自的工作,渐次奔波成家路。然而,万万没想到的是,生活的美好在招手,生活的不幸也在悄然而至。2017年夏,母亲被诊出患上肺癌。

配合治疗,带病生存,熬过5年就稳定了。带着一丝期盼,奔着一个目标,然而,病情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所定,2021年,母亲的身体状况差了起来,在生命的最后,难以忍受的疼痛不得不靠着一粒接一粒止痛药压着……

命运总是不如人愿,但往往是在无数的痛苦中,在重重的矛盾和艰辛中,人才能成熟起来。

迎着春日暖阳,倾听春天风声,人生或许就是这样的轮回,一代代人接过上一辈的“接力棒”,走好当代人自己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