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三,我们这里风俗吃蒿子粑,蒿子粑是我们这里的风味小吃,味道香,吃起来美味极了。
蒿子粑粑有不同的叫法,在富有的浙江一带,名为青团,在湖南多叫做艾团艾草粑粑。在老家常德叫蒿子粑粑,对常德方言总是习惯在很多名字后面加个“子”字,变成狗子,老头子,笋子,竹子,裙子,蒿子,土气的方言一下变得温柔了,但我们吃了却比不得别处那样清淡。
蒿子粑粑虽然普通做起来并不容易,顽强生命力的蒿子粑粑仿佛只要有水土就能长起来,印象中在奶奶家的山坡坡上,奶奶家的田垄旁,艾蒿是那样的普通却又打眼。
在明媚春日的清晨还有露水的时候去采摘是最好的,田垄坎坎的边上,凡是去年长过艾蒿的地方,今年就能长出更大的一片。满满的掐上一大把水嫩嫩的艾蒿嫩叶,拿起篮子装上一篮,用清水濯洗过几次,放在水里煮,软了以后捞起来,泡在凉水里过一遍,揉碎备用,再用手磨的糯米粉,粘米粉。加白砂糖或盐、水按一定比例配好,奶奶和外婆有些粗糙的手将它们揉捏到能成型稍硬状态,就可以在锅底涂上一层油开煎了。煎至起了一点绿壳时,还要放点水,盖上锅盖闷一闷,这样才能让颗粒状的粉子熟透。再至两面煎起焦脆的锅巴,就可以起锅了。
丝丝的绿色还存在蒿子粑粑里,吃上一口,有时还带有一丝纤维感,那偶断丝连般的细绿丝丝,仿佛也牵动着我们的心,蒿子粑粑一定要吃现做的,等放久了就软了,少了那种外焦里嫩的精髓。
老人们总是想方设法的做些好吃的给孙辈们吃,在他们眼里有什么比土生土长的艾蒿做成的粑粑更好,更干净,更养人了。小时候极爱零食,是不爱朴素的蒿子粑粑的,但又怕死了老人们的满腔心意,吃上两块是常有的事,那时我并不明白蒿子粑粑而已,有什么特别的呢?
上了初中之后,同学们经常把自己家做的蒿子粑粑带到学校来。尝过几番之后,便觉得寡味极了。对我曾经不爱的蒿子粑粑顿时只觉得无比怀念。油炸油煎的蒿子粑粑固然油腻,但却那样馨香,那是家乡,是童年,是祖辈留下的特别的味道。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篙子粑,承载着家人的关心,对家乡的思念和长辈期盼儿女子孙平平安安的心愿,承载着许多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