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厨房

六年级 叙事 1261字
2022-09-04 13:41:21

母亲的厨房里没有山珍海味,却四季分明。

春天是从一顿荠菜鸡蛋馅饺子开始的,接着是凉拌蒲公英,或蒲公英炒蛋,这两种食材母亲要到野外寻找,很是辛苦。初春滋味儿还留在嘴里,可一转眼蒲公英就开花变老了。不过不急,春天还有很多美味,母亲常说,春天要吃芽、吃花。不几天香椿就发芽了,带着它独有的香味,诱惑着人们的味蕾。焯水之后,母亲放上一点盐和香油,就可以激发出香椿的灵魂。讲究一点儿的做法,还可以将香椿拌点嫩豆腐,一清二白煞是好看。香椿还可以用来煎鸡蛋,唇齿留香。我们吃完两顿香椿,槐花就开了,空气里弥漫着槐花的香味儿。春天里我最期待的味道莫过于蒸槐花了。将还未绽放的花苞洗净,拌面上锅蒸,保留了槐花的最初的甜,把蒜捣碎加上盐和香油,浇在蒸槐花上,那滋味仿佛把整个春天咬在嘴里。吃不完的蒸槐花可以混在鸡蛋液里,摊成鸡蛋饼,又是另一番滋味。槐花一吃,嘴里的春天就到尾声了,咂咂嘴,回味一下,我只能期待下一个春天了。

春天一闪而过,夏天蔬菜瓜果齐上阵。绿油油的空心菜,紫不溜丢的茄子,红彤彤的西红柿,躲在叶子后面的黄瓜,顶着黄花的丝瓜,拖着辫子的豆角……母亲的厨房一下子琳琅满目,色彩斑斓。在我的家乡,几乎家家餐桌上都会出现一道美食——蒸面条。蒸面条,又名卤面、焖面,集菜、肉、面于一体,不同季节因所放蔬菜不同而滋味各异。我个人最喜欢夏季的蒸面条。母亲到面条铺里买最细的鲜面条,上锅蒸十分钟,用油拌匀,选上好的五花肉,加两三粒大料,和豆角一起炒后加调料,再加水淹过菜,水开把蒸好的面条放在汤菜上面小火慢慢焖制,面条慢慢吸收汤汁,肉香菜香面香,争先恐后地往鼻子里钻……

当暑热消散,到了金桂飘香、秋风送爽的时节,另一道美味登场。母亲常说夏天消耗掉了太多的能量,秋天要贴秋膘。当小公鸡羽翼丰满、新姜问市,就到了吃“面蒸鸡”的时候了。这道菜我在其他地方从来没有见过,一直怀疑是我家独创。母亲把鸡斩成小块,用姜、葱、蒜、香菇、香油和盐腌制鸡块,又擀上两张薄薄的面皮,把腌好的鸡块包在两张面皮中间,上锅蒸。“面蒸鸡”做好,鸡肉滑嫩,最妙的不是肉而是面皮,因为吸入了满满的鸡汤汁,尤为抢手。母亲说顺应自然,顺应节气,胃舒服人也健康。

如果说“面蒸鸡”总不能使我尽兴的话,那羊肉汤的味道则溢满了整个冬天。现在想起来那鲜美滋味似乎还留在嘴里。母亲胃寒,冬季喜食羊肉,配上白萝卜或是白菜,再加一把红薯粉丝,撒上香菜,浇上辣椒油淋上香醋,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汤总能吃得额头冒汗!有一年春节小姨全家从贵州回来,母亲特意做了一大锅羊肉汤,汤色奶白,香味浓郁,小姨父没忍住,多吃了两碗,这让母亲很是得意。他们返回贵州后,买了羊肉和萝卜白菜粉丝如法炮制,却没有做出那种滋味儿。小姨将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更加得意:“家的味道岂是那么容易复制的!”同样的食材,一样的步骤,却不一定复制出一样的味道,这就是家的魅力,也是母亲的魅力!

母亲把厨房当作自己的舞台,四季轮回里把食物当作爱的载体,演绎着动人的篇章。如今已身为人母的我,也在这方天地里摸索。也许有一天,我的孩子忆起我的厨房,也能满嘴留香。

教师点评:在作者的笔下,母亲的厨房里有四季流转的印记,那充满了烟火气息的一方天地因而也飘散着馥郁的浪漫气息,文章便既是“柴米油盐”,也是“阳春白雪”,既是滋味无穷,也是意蕴无限,既是平淡的日常,也是平凡的美妙,是一篇气质超然独特、兴味意味十足的叙事散文。读过作者细腻动人的文字之后再度品析“母亲的厨房”,我们会发现,那是时令的昭示,是风味的汇集,是游子的寄托,是心与胃的归宿,是家的一隅体现,是爱的一个载体,是拥抱生活的方式,是品味人生的途径,它是方寸之地,也是大有乾坤。文章的特别与珍贵值得细细体会,值得悉心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