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军功章”(刘金祥)

六年级 叙事 891字
2022-09-04 11:02:59

扁担老了,扁担的主人也不再年轻了。

前几天我回了趟老家。路过放农具的小屋,我突然在犄角旮旯看到了那根扁担,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弯着腰像个老人。只是扁担磨得光滑的身子似乎在告诉我们它曾经的功绩,扁担的正中又多了一个补丁,包了一块破麻布然后缠上了黑黑的铁丝格外显眼。扁担两头的棕绳已经断得七零八落,只是两个闪亮如新的钩子还骄傲地挂在上面不甘就此被弃用。

扁担再也用不着了,它也老了,再承受不起多大的重量了。老去的扁担,像极了母亲。

这根扁担从我记事就有了,母亲说这是分家时父亲自己刨的,分了家后一根扁担不够用,而在我们那里没有扁担就无法生活,所以有了这根新的。

老家在一个极度偏僻的山腰,没有公路没有自来水,没有电视也没有磨面机,穷得叮当响。母亲就靠着扁担挑起了一家人的生活。那时全家的用水都靠山下的一口井,每天天刚亮我就听到叮叮当当的响声,便知道母亲又下山挑水去了。母亲挑完一担又一担,等挑完两担水回来时,太阳已经爬上了对面的山坳,母亲开始准备一家人的早饭。

等我长大了些,就陪着母亲去山下挑水,母亲的步伐很扎实。水井经过几次翻修已经不那么破旧了,水是最清澈的。打满水,母亲弯下腰,把肩膀放到扁担底下,腰一挺就晃晃悠悠地起来了,迈开步沿着崎岖的山路一步步向前走。因为山路坑坑洼洼,母亲得挑平整的地方走,所以总是东一脚西一脚,像醉了酒的汉子,我在后面跟着,偶尔听到她咬牙的声音。后来我自己挑水时也咬着牙齿,才知道那种重担在肩的感觉。回去的路走得格外慢,母亲头上开始渗出汗滴来,最开始细细密密往外冒,走着走着就一滴滴地砸在地上。等到回到家,母亲的衬衫已经湿了大半。

后来我考上大学,乡亲们说我是喝了一井好水,但我知道我是遇上了一个好母亲。

两里多路,六十斤一担,半个小时的路程,三十年,母亲每天两趟挑了半辈子,硬是把这个家挑了起来,也把自己的腰压了下去。

两年前搬了家,有了自来水,母亲终于不用再这么辛苦了。有一次水管破了停了水,母亲去三姨家挑水,我依旧跟在后面,突然发现这一担水母亲已经挑不动了,我挑起水桶,回过头才发现母亲已经两鬓斑白了。再后来扁担被磕坏了,我打算扔掉它,母亲说留着兴许还有用,于是就多了那个补丁,那是母亲亲手补的。也是那一年,母亲查出了严重的颈椎病,痛得整晚睡不着觉,母亲强笑着说:“我这是享不了福了。”

扁担就那样一直废弃在角落。但它的功绩没人会忘,那是母亲的“军功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