牦牛,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大型哺乳动物。在早期,牦牛的生存范围可能比今天更广泛一些,但随着气候变化,
它们逐渐集中到以青藏高原为主的高寒地区。
经过长期演化,牦牛以其独特的体格,生理结构,血液分子构成,适应了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气候。牦牛的生
存范围与藏族的分布范围基本是一致的。所以,藏族民谚说:凡是有藏族的地方就有牦牛。这种人类族群与一种动物群相互依存的关系十分罕见。牦牛被驯养后,成为高原人类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牦牛以其一切,成就了高原人类的衣、食、住、行、运、烧、耕,涉及高原的政、教、商、战、娱、
医、文,并且深刻地影响了高原人类的精神品格。藏族驯养了牦牛,牦牛养育了藏族人民。可以说,牦牛的被驯化、被驯养、被役使、被广泛运用,是人类文明进程宏伟篇中的一个孤独故事。
藏族民间歌谣《斯巴宰牛歌》中说:牦牛的头颅变成了高山,牦牛的皮张变成了草原,牦牛的尾巴变成了江河;在德格版的经书中,元代帝师八思巴曾经写过一首《牦牛赞》,其中写到:"此物繁衍大雪域,四蹄物中最奇妙;
至于民间关于牦牛的传说、歌谣、故事、绘画、装置,更是比比皆是。牦牛,特别是白牦牛,是藏族的象征物。牦牛被誉为“高原之舟高原之宝高原之魂”。十世班禅大师曾说过:“没有牦牛就没有藏族。”当然,没有藏族,也就没有后来服务人类的牦牛,它们是在千万年来共同的实际生产、生活中自然形成的生命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提到西藏,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寺庙和喇嘛。藏传佛教的确博大情深,但它并不是,甚至远不是西藏文化的全
部,由高原人民自己创造的牦牛文化,要早于,宗教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牦牛更能够概括和象征青藏高
原和这里的人民、这里的文化。在西藏牦牛博物馆内,展示了三头牦牛,即:自然与科学的牦牛、人文与历史的牦牛、精神与艺术的牦牛。博物馆从这三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与藏族人民密不可分的关系。
今天的西藏正在经历深刻的历史变化,以牦牛为主要生产,生活资料的状态正在改变,牦牛博物馆恰逢其时地
担当了保护、传承、记忆的历史功能。牦牛博物馆总结提炼的牦牛精神一憨厚、忠诚、怜悯、坚韧、勇敢的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