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中午我和爸爸妈妈去奶奶家吃饭。因为饭前喝了一袋牛奶,我不是很饿,吃饭时只吃了半碗就饱了。我把剩下的饭丢在一边自顾自玩去了。
奶奶把我剩下的米饭倒进他的碗里,默默地吃完了。吃完饭后,奶奶把我喊到她面前:“沫沫,以后吃多少盛多少,不够再盛,明白了吗?”我满不在乎的说:“奶奶不就是小半碗米饭吗?有那么重要吗?”奶奶语重心长的说:“沫沫你知道吗?在我十岁的时候遇到大荒原,大家为了活命。到田野里去挖野菜吃,连房前屋后的槐树叶,榆树叶都吃光啦,看你白浪费白花花的大米饭我能不心疼吗?。”在奶奶苦口婆心的教育下,每次吃饭我都能做到吃多少盛多少。
在奶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们家的餐桌也发生了变化。以前妈妈做菜丰富了,有鱼有肉,有心有数,但是每顿都吃不完。奶奶就把剩下的菜留下来下顿吃,奶奶常说:“吃了不心疼。倒了却心疼。”第二天的时候,桌上的剩菜大多是爷爷奶奶在吃。妈妈看到奶奶这样,自己觉得很惭愧,便下定决心以后。菜做得少一些,精一些,营养均衡就行。从那以后,我们家的饭桌上不仅盘子数量少了,而且分量也变少了。我们不仅每天都能把桌上的饭菜吃光,做到“光盘行动”。
在家人的影响下,我的节约观慢慢形成:在家每次吃饭保证吃完;刷牙洗脸,水流进量开到最小,绝不浪费水;外出用餐点菜吃多少,点多少。节约的是虽然很小,但是养成了习惯,收益却很大,我们没有奶奶那辈人忍饥挨饿的经历,但节约的家风应该代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