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丈亭老街

六年级 叙事 1125字
2022-03-05 14:07:32

“姚江乘潮潮始生,长亭却趁落潮行”。南宋诗人陆游所作的《发丈亭》,描绘的是余姚丈亭的风光。据《会稽地志》记载,这里有石矶十七八丈,上面筑有一丈见方的亭室,所以称之为“丈亭”。

我的舅妈是土生土长的丈亭人。假期里,忙里偷闲的我,决定跟着舅妈去丈亭老街走走看看。

从车水马龙的丈亭大桥下来,进入这条长约三百米的老街,就像一脚踏入了一张泛黄的老照片里。老街安静古朴,许多老店铺不再营业,居住的人并不算少,但大多是老人。我们走过一栋老宅,里面传出了电视的声音,坐在外间的老人正看着电视打发时光。

我打开妈妈的手机,查了一下,原来早在唐朝,人们就在这里建立集市,每逢农历二、五、八日为市日,那时街道上熙熙攘攘,买卖者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冬日的午后,集友弄、卖柴弄、史家弄……这些当年货物交易的弄堂似乎也沉沉地睡去。一个老人独坐在弄堂口,我们上前和他攀谈起来,他说,以前这里的人家都用大灶烧柴煮饭,但是丈亭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因此山农会把柴火挑到这里售卖,久而久之,其中一条弄堂便被称为“卖柴弄”。舅妈也回忆说,小时候只要一听见门外敲着笃笃糖的声音,就会欢天喜地地跑出去买,有时也会有小商小贩骑着脚踏车卖着一毛钱一根的冰棍。可当孩子们听到叫卖声攥起一毛钱往外跑的时候,早已不见了商贩的踪影,要等着他在弄堂骑着车绕上一圈回来,才能吃上心心念念的冰棍。

老街像一位慈爱的母亲,一代又一代文亭人在她的怀抱里成长。鳞次栉比的商贾字号、街边贩售的各式货物、老式自行车那充满年代感的车铃声、药房里忙碌的抓药师傅、理发店内手法娴熟的剃头师傅…这些画面像放电影般在我眼前一幕幕闪现,那浓郁的市井气息、平淡无华的人间烟火,恍然间让我像是穿越到了那个年代,老街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舅妈知道我是个吃货,便说来到老街定要尝一尝当地出名的美食:乌馒头。这是一种粘着糖底,盛开成连花状的馒头,上下两只互相叠合,如同一个莲座,一口咬下去软糯香甜。乌馒头有十二个对称的角,传说是为了纪念一个叫乌杰的义士,当年他开了一家馒头店,用门环做联络工具,所以这乌馒头就做成了门环托盖的形状。由于起义是在端午节,也就流传下了端午节吃乌馒头的习俗。妈妈说,旧时余姚还有一个习俗:“毛脚女婿”或新女婿上门时的端午礼担,除了鸡、鹅、鱼、肉等,乌馒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是六十四只,客气的也有一百二十八只的。而现在,想吃乌馒头随时可以买到,再也不用等到端午节了。

老街居民祖祖辈辈临水而居,铺展着一幅水乡人家慢生活的画卷,但有一个长期困扰当地人的问题,那就是洪水。特别是2013年的菲特台风,大水让当地人苦不堪言。于是,2015年余姚水利部门在丈亭河边,修建了一座长约三百米的玻璃防护堤。为了方便居民们在水边的日常生活,每隔一段江堤,还设置了一个有防护门的亲水平台,可以根据水位的高低来决定防护门是否开启。去年七月的台风烟花带来了强降雨,但丈亭经受住了考验。一道坚固的玻璃防护堤,解决了困扰丈亭人数百年来的水患问题,取而代之的是丈亭人淡定惬意的生活。

静静流淌的河水,或许就是丈亭人心中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