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灯节

六年级 叙事 667字
2022-01-18 19:41:14

在江苏长江边的泰兴市,进入正月,最有名的就是阳灯节了。阳灯是地方方言,阳灯也叫孔明灯。相传五代时,莘七娘随丈夫打仗时,用竹竿扎成架子,糊上纸做成大灯,然后把燃烧的松脂放上,灯飞上天空就可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灯因为外形像诸葛亮的帽子,所以叫孔明灯。另一种说法是孔明灯是诸葛亮发明的,用来诱导敌人,以在战争中脱险。现在无论是哪种说法都被人们延续为祈福与祝愿。

泰兴的阳灯节非常热闹。要说孩子们最喜欢的环节,便是在正月十五的前几天糊阳灯了。祖传的糊阳灯秘方是这样的:将竹子剪薄弯成一个圈,也可以用火烤一下固定接着将专用的薄纸粘在一起,然后将稍粗的铜丝扭在一起,最后将纸糊在竹竿上,用竹竿围成一个圆,铜丝垂直,绑上松脂。这样,一个好看的阳灯就做好了。

微风徐徐,阳灯节正式拉开序幕。在旷野河畔,将松脂点燃,紧紧地扣在地上,看着薄纸开始发光。压住底边使风不吹散火苗。提起薄纸,使火不烧坏纸壁。那小心翼翼的样子,好像人们护着的不是火苗,而是来年美好的心愿。慢慢地,缓缓地,火苗成了一簇火焰,撑开了纸壁。在不断地试探下,阳灯轻轻地离开地面,随着清风飘拂而去。向着阳灯的方向,双手合十,轻闭双眼,许一好愿,将其寄托在阳灯上。阳灯飘向夜空,越来越远,真到成为一颗星……

睁开双眼,只见遥远的地平线上出现了微弱的闪烁的光芒。像是约定好的一般阳灯成群结队地飘啊飘,热烈、喜庆、吉祥瞬间遍布天空:那么震撼,又那么美丽;那么壮观,又那么直击心灵。周围没有欢腾的声音,人们只是静静地欣赏着。

这样的阳灯节已经为数不多了,它不仅是一种风俗,还是某些地区的文化更是老百姓心中的一种执念。这种执念原本是深扎在人们的思想里的却可能因为时代的发展而被淹没。唯有在我们的手中,将它抓牢,保护好它,才能让那千千万万的阳灯载着心愿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