姥姥的粽子是最“难吃”的粽子。
每当端午歌谣响起,姥姥总会早早起床,在辰时踏着细碎的步伐,粗糙而宽大的手摩挲着我。而我想在暖阳中再睡会儿,却嗅见端午的清香,睡意便从芬芳中散去。
端午的清香先是从粽叶开始的。姥姥将几片粽叶凌乱地铺在白瓷的盆底,浇上滚烫的水,水汽携带着袅袅清香升起,氤氲在空气中。那泡了一夜的糯米,一粒粒懒洋洋而沉甸甸的,宛若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
即使奶奶的粽子是“难吃”的,但姥姥包粽子的过程让我深深迷恋。姥姥拿起两片青碧的粽叶搭好,展开,抹平,一弯,便成了一个圆锥形。添一撮米进去,捏两颗甜枣点在米中,再添一撮米盖上。姥姥的大手用力捏着未缠线的粽子,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缱绻两圈,系住,就成了一个精致的三角锥形粽子。
可姥姥的粽子仍旧是最“难吃”的粽子。虽然一揭开盖,粽子的清香从厨房氤氲到院子。但是拉开线绳,展开粽叶,放到嘴里一咬,才发现这是北方的甜粽,姥姥是北方人,我作为南方人并不喜欢,认为甜粽的味道很廉价。我象征性地咬两口,就缠着姥姥:“姥姥,我们下次还是去超市买粽子吧,这个不好吃。”姥姥轻轻地笑着:“不喜欢吃这个?那也要吃。吃的可不是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人物的啊,只有自己做的,才能用来纪念啊!”
我不置可否,细细品味我还未吃完的粽子,渐渐地,里面透出了粽叶的清香与糯米的甜香。姥姥的话仿若又在耳畔响起:“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人物。”或许,这小小的粽子味道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粽子里,品尝到一份爱国之情。
原来,姥姥的粽子是最“好吃”的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