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吃元宵

六年级 叙事 1264字
2021-03-23 16:28:26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代词人秦观面对元宵佳节在《生查子》中这样写道。亦唯有元宵佳节,才会有如此佳句。在这一天,团圆温馨点亮万家灯火,神州大地被笼罩在祥和气氛中。

听妈妈说,历史上元宵节的时令小吃并不是元宵。南朝时,吃的是拌合肉和动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的则是一种蚕状的面食和烤饼;一直到了宋朝,才出现用糯米粉加果糖做成的元宵,不过当时不叫元宵,而是称为浮圆子,或汤圆等。时至今日,汤圆成了元宵佳节最受欢迎的美食。

为了在元宵节早上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早上7点我便迫不及待地催促妈妈教我做汤圆。妈妈冲我温柔一笑,先拿来一个盆子,倒入糯米粉,再把一碗热水倒进去,用力揉捏。待面揉得匀了,不粘手了,她抓出像乒乓球大小的一个小面团,一手托着小面团,另一手以大拇指为圆心,从它的正上方轻轻往下按,再慢慢从中间向四周碾开,轻轻捏出了一个小圆盏,再把花生米、芝麻糊等食材放进去。最后再揉圆,一个又圆又白的“小雪球”就做成了,十分可爱。望着妈妈娴熟的样子,我也跃跃欲试,学着妈妈的样子做起来。却在最后一步包汤圆的时候,抹了一把汗,手不小心把糯米粉碰到鼻子上,结果成了个“小花脸”!妈妈拿过镜子让我照照,看到我那白花花的脸,我不禁大笑起来。望着揉的不是很圆的面团,我有点不满意,妈妈却鼓励我说:“第一次揉成这样已经很好了,要继续努力!”我听了妈妈的称赞,心里像抹了蜜一样甜。

俗话说的好,“万事开头难”。我越揉越快,动作也越来越娴熟,不大一会儿,一大盆面粉便成了一盆圆圆的、胖嘟嘟的“丸子”了。我端着盆迫不及待地飞奔进厨房开始煮汤圆。水烧开后,我小心翼翼地把汤圆一个个放进水里,并用勺子不停搅拌,防止汤圆粘锅变成“炸汤圆”。它们时而浮上水面,时而沉入水底,时而拥在一起,时而分散开来。瞧,多像一群戏水的小天鹅呀!不一会,只见满锅的汤圆浮在水面上,互相拥挤着,翻滚着,我又添了点凉水,锅里立刻平静了,可眨眼功夫,它们又冒出了头。看着锅里软软糯糯的小汤圆,我恨不得立马就捞出一碗来吃,口水不禁直流,不停地问妈妈:“能吃了吗?”妈妈安慰我道:“熟透了才好吃呢!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二十多分钟后,汤圆熟了。我立刻拿出一个碗,盛了一大勺汤圆,只见熟了的汤圆,像一个个可爱的胖娃娃,嘟着嘴,挺着胖肚子,披着雪白雪白的外衣。轻轻舀起一颗,一阵清香扑面而来。咬上一口,黑乎乎的芝麻倾泻而出,似在我的舌尖跳舞,甜蜜的味道弥漫开来,从嘴角一直甜到心里。真是又香又甜,又软又黏,回味无穷呀!全家人坐在一起吃汤圆,这温馨的画面永远定格,舌尖上留着那种甜蜜蜜的情思和味道,代表着一家人和和睦睦的生活。

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觉得流逝得那么快,眨眼间,正月十五就这样过去了。一如既往,时间没有留住这一刻。汤圆从古至今流传下来代表着团团圆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传承了神奇的历史,更传承的是家的味道,爱的味道,所有美好的事物都比不上一家人欢聚一堂,吃着甜蜜的汤圆有说有笑的那一刻。这就是永远不变的传承下来的东西,永远也不会改变,未来亦将延续,会有更多人了解中国历史,发扬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