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我的家乡是甘肃,在那里,也有着属于我们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如:中秋节吃月饼、赏月,除夕吃年夜饭,元宵节吃汤圆等……但我最喜欢的风俗习惯是冬至节吃饺子了。
饺子可是我最爱吃的了,去年冬至,中午一放学,我可是十万火急地往家里跑,生怕回来晚了就没饺子吃了,我每次赶回家都赶上妈妈包饺子。我妈妈包饺子的技术可好了,擀的皮中间厚,两边薄,擀得还很快。妈妈拿起皮,用勺子挖一勺馅在饺子皮上,两个手一捏,再一顶,一个胖乎乎的饺子就捏好了。妈妈每十秒钟捏好一个,我看上去觉得很简单,也捏了起来。结果可想而知,一塌糊涂。妈妈便给我讲技巧,手把手教我。妈妈的教导,使我包得不是那么难看,但我仍然没有学会怎么包,只是勉强学会了擀皮。不过我和妈妈都觉得已经很不错了。饺子包好下锅了,不一会就熟了。两大盘饺子,散发出美妙绝伦的香味。经不住诱惑的我,早就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一出门就听见人们说:“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所以那天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包饺子,到处散发着浓浓的饺子味。我却很疑惑为什么不吃饺子会冻掉耳朵哪?我上网查了查,相传东汉末年,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时任长沙太守,后来辞官还乡,路经白河,当时大雪纷飞,天气寒冷,他看到很多百姓御寒衣物破烂,而且大部分人的耳朵被冻坏了,于是,张仲景吩咐停止前行,搭起临时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做馅,然后再和面擀成面皮包住做好的馅,做成耳朵的样子放在锅里煮熟,名曰“驱寒矫耳汤”。老百姓食用后,浑身暖和,两耳发热,耳朵都医治好了,他的事迹广为流传,后来,每逢冬至,人们都模仿着做,以后就称为“饺子”。所以现在有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也有冬至吃饺子,不冻耳朵的说法。我万万没有想到,原来冬至节吃饺子还有这样的来历,饺子是为救人才诞生出的,这让我对饺子产生了更好的印象。
那天冬至,我不但吃到了美味的饺子,还略懂了一点包饺子的技巧,最重要的是知道了为什么冬至要吃饺子。去年冬至我过得可真充实。
教师点评:这篇作文内容清晰明了,结构也比较清晰,分别从作者最喜欢的风俗冬至节吃饺子、饺子的制作和历史典故、自己的体验等方面进行了叙述,文章既有信息量又有趣味性。但是在表达上有一些小问题,例如“才诞生出的”中的“出”不必要,可以简化为“诞生的”;“吃饺子,也有冬至吃饺子”中的“也”应该是“才”;最后一句话中“我过得可真充实”有点口语化,在写作中需要避免。总体来说,这篇作文还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