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是钟爱江南的,淅沥的雨,滴在院子的脸盆里,敲在水缸边上,甚是悦耳。小巷深处隐约传来悠扬的小曲,我踏着深绿的苔藓、迸裂的青砖,循着歌声而去,推开那锈迹斑斑的铁门,两个忙碌的背影不约而同地回首:“来啦?”“来了。”
依稀还记得小时候,这条小河的河水要比现在更加清澈,水质纯净,水色清澈,一眼望下去便能看到河水底部那绚丽多彩的鹅卵石,以及那一群群在石缝中捉迷藏的小鱼儿。一到蝉鸣不止的夏天,爷爷就会解开那艘老旧却无比坚固的木船,带着我到河上荡悠。爷爷坐船头,我坐船尾,河水清清,水草摇曳,爷爷哼着那娓娓的不知名的渔歌。歌声从繁茂的麦田中飘过,从爷爷还乌黑的青丝上拂过,悄悄地溜进我的耳朵,一不留神钻到心坎儿里去了。爷爷高大厚实的背影,镶在小桥流水人家中,像老旧的电影,缓缓放映,伴奏是那悠扬的渔歌。时间的流逝却是如此的快,一转眼我就长大了,可是看着爷爷的背影却令我感到无比的心安,是的,我无比怀念那段日子。那些烈日当空的日子,有了爷爷,才叫夏天啊!
长大后,那艘小船已经快容不下我和爷爷两人了,我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日日夜夜在坑坑洼洼的河边撒野了。那天,吃着餐桌上的鱼也不禁让我想起了小河里的那些鱼儿,似乎我更惦记着是它们是在爷爷的辛勤下的劳动成果,它们的味道更是让我念念不忘,第二天便吵着让爷爷再去帮我捉。“好!好!不管我的小孙女想吃什么,我都把它找来。”爷爷那双伤痕累累、布满老茧的大手抚着我的小辫子。尽管那双饱经沧桑的眼睛都快眯成了虾米,但我也能想象到爷爷眼底似蹦跳着的鱼儿的喜悦。那艘木船又一次被爷爷解开,我望着爷爷的背影与小船在烟波江上愈驶愈远,心中充满对爷爷满载而归的期待。耳边那首爷爷唱不腻的渔歌,随着他的背影远去了。
可是后来,强健的爷爷还是病了。那时已上初中的我,只能隔几个星期去一次医院看望他。这时,根根青丝早已变白的爷爷就像个刚吃了糖的小男孩,兴奋地跟我炫耀谁谁谁又来看他了,还摆出些新鲜的水果作为证据,爷爷努力地想从床上起来,不顾还打着点滴的一只手,拎着水果篮就要往洗手间去。奶奶急了,问他要干嘛,爷爷倔强地说,要亲手给孙女洗苹果。我连忙扶着爷爷躺下,心里一阵难过。
幸好,爷爷最后康复了,他又回到那生活了一辈子的水边,一边哼着渔歌,一边盼望着周末孙女的到来。
又是一个下着小雨的周末,我一如既往的循着那熟悉的渔歌,那歌声还是一如既往的娓娓动听,我的手也不禁随着歌声缓缓地推开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一个忙碌的背影,依旧会在听到嘎吱的声响后及时转过来,吐出那句满盈着思念的“来啦”。而我也依旧会装作波澜不惊地应一句“来了”,脑海中掠过的是,从前细雨斜风都不管,柔蓝软绿烟堤畔的画面。老翁摇着破旧的船桨,再度唱出那悠悠我心的娓娓渔歌,背影在记忆的河流中渐渐驶向深处……
教师点评:渔歌悠悠,唱渔家的生活,唱渔民的心声,唱人与水的联结和情感。在这篇叙事散文中,小作者讲述了自己因为渔歌而拥有的宝贵经历。文章取材于小作者的亲身经历,独特而真实,极具吸引力。小作者选择时间作为叙述的顺序,为文章梳理出极为清晰的行文条理,还原自己的成长历程;渔歌作为元素和线索穿插于文字之中,牵引着我们的阅读,也让小河边的成长历程多了江南水乡的风味与人情;与爷爷相伴的点滴着墨更多,渲染出文章的感情色彩,也体现出爷爷之于作者成长历程的重要意义。取材的精心与叙述的用心,编织出了这首独属于爷孙二人的渔歌,唱渔家人的悠悠岁月,唱人与人的情感相依,更悠扬婉转,也更娓娓动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