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寄心愁

六年级 叙事 1471字
2021-01-07 19:26:44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中秋夜,坐在窗下,懒散的倚着靠背,像往常一样拉开书柜的门,想选一本喜欢的书看。偶然间又看到了那本小时常读的诗集,猛然地心头一振,将其抽出。这是一本收集了唐宋元明清五代的中秋主题诗集,翻起来朗读,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依稀记得那本诗集陪伴了我不知多少年,但总不能忘,小时候,每到中秋,姥爷都拿着它给我们讲诗词的画面。

老家有中秋讲诗词的习俗。姥爷是厨师,但在家乡也算是村里有学问的老者,因此,我和哥哥即使不是中秋,也经常像膏药一样粘着姥爷,求着他讲诗词。而他却总是跟我们讲:“喜欢听是好事,喜欢听,我就多讲。”说完,又拿出他的紫砂壶,捅了捅茶山,沏上水,倒在杯里,带出去了,还是不给我们讲。

好不容易等到了中秋这一天,姥爷好早就答应了,等到月亮升起来,就让我们在炕头坐好,听他给讲诗词。于是,我和哥哥便不再想“晚上吃什么馅料的月饼?”“嫦娥的衣服好不好看?”之类的事了,管那月饼再层层起酥,香甜可口,管那嫦娥的霓裳羽袂多么飘飖欲举。还没待到明月高挂,只见太阳刚有点“疲倦”,我们就守在炕头,专心致志地守在炕头,只为等待姥爷的那几首诗词中惊心动魄的故事。

这天早,姥爷去逛集市,说为今晚的团圆饭做准备,不带我们,但我和哥哥也跟着,不管那些。集市就在家的大门口经过,很大,很长,像一条绳子,把每家每户都连起来。起先,我和哥哥就坐在家敞开的大门门槛儿上,望着姥爷的身影渐渐向水果摊走去,也没什么兴趣看,只管拿树叉逗逗门前笼子里翻腾的黑八哥,后来看见姥爷手里拎着一兜脆梨和一包鲜枣又奔向了肉摊,我拍拍正在给八哥填食的哥哥,激动的说:“嘿!哥哥,今天有肉肉吃!你想吃红烧肉还是糖醋里脊呀?”哥哥骄傲的说:“当然是红烧肉了,有肥有瘦,爷爷做的红烧肉最好吃了,哪像里脊?又瘦又柴,一点吃头都没有!”姥爷回来送东西了,果然,是一块有我一个半巴掌大的五花三层,把我和哥哥都高兴的不得了。

送完东西,姥爷又要出去了。这时,集上的人多了起来,一个挤一个,围在各大摊子前,讨价还价声,呼呼风声,响成一片。相比我和哥哥,那些起的晚的小孩也上街玩了,吵着闹着,追着跑着,每个人都显得风风火火,整个集市也热闹起来。我又在担心,担心最爱的蛋黄芸豆蓉馅月饼被抢光,于是一把抓住刚要走的姥爷,轻轻扯了扯姥爷的衣袖,投向渴望与担忧的眼神,姥爷似乎明白了我的意图,呵呵笑了两声,说我是个小馋猫,然后告诉我:“不用担心你的蛋黄了,我都让人留好了,一会儿就去取。”又摸了摸哥哥的脑袋:“还有你最喜欢的五仁,两个一个不会少的。”又眯眼一笑,跨出了家门。那眯眼一笑成了经典,始终留在我的脑海里,永不消退。

好不容易熬到了晚上,大人们做好了其他饭菜,姥爷做好了“传奇”——红烧肉。一家人支好桌子,摆上酒菜,围坐在一起,看中秋晚会,谈国事家事,大人们喝酒聊天,一次次的喊“满上”,“干杯”,我们小孩当时不懂事,也跟着喊。大人们满上酒,小孩满上饮料,也学着大人醉醺醺的模样干杯。现在一回想,还真是童言无忌,天真无邪,觉得当时可爱无比。

圆月高挂,我和哥哥坐在炕头,逶在姥爷怀里,听他讲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思乡情怀;听他讲能文能武的辛弃疾在古战场上叱咤风云后的一片柔情;听他讲张九龄望月怀念远亲,还寝梦寻佳期;听他讲皮日休“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的大胆猜想与几分俏皮……最后,在姥爷的温暖怀抱中满心睡去。

如今,身处他乡,已过过很多次没有姥爷陪伴的中秋节,但却永远忘不掉小时的那份回忆,只能拜托明月,把我说不尽的乡愁寄到姥爷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