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九月初九,秋意正浓,天高云淡,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古语有云:“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令人长寿。”小时候听奶奶讲,茱萸是一种能驱邪避灾的香草,重阳节插上一枝,便能保一家人平安健康。于是,“重阳插茱萸”不仅是一句诗,也成了我家代代相传的小仪式。
去年重阳节,妈妈带我去郊外登山。清晨的山间雾气缭绕,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清香。临行前,奶奶特意从院中那棵老茱萸树上剪下几枝红果累累的枝条,仔细地别在我的衣领上。“小小茱萸,护你一路平安。”她笑着说,眼角的皱纹里盛满了慈爱。一路上,许多游客也都佩戴着茱萸,有的挂在包上,有的插在帽檐,远远望去,像一片移动的秋色。我们在山顶远眺,层林尽染,心中涌起一种难以言说的宁静与喜悦。
下山后,我们去探望住在乡下的外婆。她早已备好了热腾腾的重阳糕和一壶菊花茶。看到我胸前的茱萸,外婆轻轻抚摸着那小小的红果,低声说:“这果子虽小,却是祖上传下来的念想。”她告诉我,过去每逢重阳,村里的老人会把茱萸分给孩子们,说是“插了茱萸,不怕风寒”。那时没有电话,也没有视频,可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却道尽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团圆的期盼。听着这些话,我忽然觉得,这枝上的每一颗果实,都像是凝结了时光的祝福。
如今,城市里的节日渐渐简化,许多人已不再佩戴茱萸。但在我心里,那一抹红色从未褪去。它不只是驱邪的信物,更是亲情的象征,是长辈无声的牵挂,是传统文化在生活中的温柔延续。当我们把茱萸别在身上,其实也是把一份敬老之心、一份文化记忆,悄悄戴在了心上。
又是一年秋风起,愿我们不忘登高望远,更不忘为亲人插上一枝茱萸。那不仅是节日的装饰,更是爱的传递,是根脉相连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