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幸福生活

六年级 叙事 1140字
2025-07-09 07:02:37

晨雾像一层薄纱,轻轻笼住黔东南的苗寨。吊脚楼的木窗次第推开,阿婆把染好的靛蓝色土布晾在竹竿上,布面上的蜡染蝴蝶在风里轻轻摇晃,像要从布上飞出来。不远处的晒谷场上,阿爸正和几个叔伯用连枷打稻谷,"啪嗒、啪嗒"的声响里,金黄的谷粒蹦跳着落在竹篾席上,溅起细碎的阳光。这是苗寨寻常的清晨,却藏着说不尽的幸福滋味。

银饰铺里的叮当声最是热闹。十五岁的阿依正跟着阿妈学打银饰,小锤子敲在银片上,发出清脆的"叮叮"声,像山涧的泉水在唱歌。阿妈握着她的手,教她把银线弯成苗族图腾里的水牛角,"你看,这纹路要像梯田的轮廓,咱们苗家人的根,都在这银饰里呢。"如今阿依打的银镯子不仅能在镇上的文创店卖掉,还能通过手机直播卖给全国各地的人,上个月她用自己赚的钱给奶奶买了台按摩仪,奶奶笑的时候,眼角的皱纹里都盛着光。

寨后的梯田像级级登天的梯子,盛夏时灌满了水,倒映着蓝天白云,也倒映着插秧人的身影。过去靠天吃饭的日子早成了老黄历,现在田里装了智能灌溉的传感器,手机上一点就能浇水;农技员每月都来教大家种有机稻,收的谷子能卖出普通稻子两倍的价钱。阿公总爱坐在田埂上抽旱烟,望着远处新建的农产品加工厂,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以前稻谷运出山要走一天山路,现在厂子就在村口,脱壳、包装一条龙,咱们的米啊,能卖到北京去!"

傍晚的文化广场最是热闹。穿着百褶裙的姑娘们跳起了芦笙舞,银冠上的银铃随着舞步"哗啦"作响,和芦笙的旋律缠在一起。一旁的篮球场上,小伙子们正打比赛,球鞋摩擦地面的"吱呀"声、进球后的欢呼声响成一片。角落里,几个穿校服的孩子围坐着写作业,路灯下,他们的课本上印着苗汉双语的注释。支教老师说,现在寨子里的孩子不仅能上免费的义务教育,考出去的大学生还能拿到县里的奖学金,去年阿勇家的女儿就考上了贵州大学,成了寨子里第一个学民族文化研究的研究生。

最让人盼的是苗年。杀年猪那天,全寨的人都要帮忙,大锅架在院坝里,炖肉的香气能飘满半座山。晚上跳铜鼓舞时,连八十岁的阿婆都会穿上绣满花鸟的盛装,握着年轻人的手转圈。去年苗年,县里的旅游大巴来了几十辆,游客跟着学打糍粑,尝酸汤鱼,临走时还不忘带几包苗家的刺梨干。阿嫂笑着说:"以前总怕自家的手艺没人懂,现在好了,咱们的酸汤料都卖成了真空包装,全国人都知道苗家菜香!"

月亮升起来的时候,苗寨渐渐安静了。吊脚楼的窗户透出暖黄的灯光,隐约能听见阿妈哼着古老的歌谣哄孩子睡觉。山风穿过竹林,带来远处水电站的低鸣,那是现代的节奏,却和千年的苗寨如此和谐。在这里,银饰的叮当与手机的提示音共鸣,梯田的曲线与柏油路的直线交汇,老人口中的古歌与孩子们的读书声相融——这就是苗族的幸福生活,像酸汤鱼里的木姜子,带着传统的醇厚,又透着新时代的鲜灵,在岁月里慢慢熬出最动人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