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的新鲜事

六年级 叙事 918字
2024-11-16 20:08:07

——京剧走进校园

题记:当古老的画卷徐徐展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段群英聚会的历史,是一个定格血脉精魂,不可复制的华彩瞬间。

“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儿香?脸上抹的是什么花儿粉?口上的胭脂是什么花儿红……”这是京剧《卖水》中的片段,正在讲台的电子大屏幕上播放着。巧妙的唱腔、精巧的动作、灵动的表情,令台下的四十个同学无不拍手叫好,赞叹不绝……周四那天,是我们上公开课《京剧趣谈》的日子,是我们学校里的新鲜事。

这回是异校的老师来给我们讲课,没有默契与经验,同学们都担心这堂公开课不能上好。但课上的内容,完全颠覆了我们的想象,让我们的担心灰飞烟灭。前半节课一切正常,与普通的课程毫无二致。直到老师发问:“通过这堂课的内容,同学们是不是爱上了我国的国粹——京剧呢?”我们整齐且洪亮地回答:“是!”“那么,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演一演京剧呢?”“想!”“哪几位同学上台来演一下文中的‘亮相’这一片段?”居然让我们演京剧,真是新鲜!

老师选定了两位“戏子”,一位“锣手”与一位朗读课文的同学上台,“演出”就要开始。只见“戏子”们手拿刀枪,“打”得不可开交。胳膊一会儿往后缩,一会儿向前伸,一会儿在身前舞刀,一会儿将枪在腰后转一周。当朗读课文的同学读到“然而也怪,就在双方打得不可开交之际,那紧张而又整齐的锣鼓声忽然一停,人物的动作也戛然而止——双方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切都像被某种定身术给制服了!小孩子和外宾忍不住要问:‘如果他们当中哪个先‘醒’了,拿着兵器朝对方一刺,对方不就‘完’了吗?’”这个片段时,“戏子”当真停了,如课文中所说的一样,脸对着脸,眼睛对着眼睛,兵器对着兵器,一动不动,“锣手”也停止了敲锣。

这是静态的亮相,其次还有动态的亮相。“胜利一方”不断舞动着手中的枪,真应了课文中的一个词:风雨不透!

雷鸣般的掌声不断传来,表达着同学们无尽的欣赏,赞叹着这件新鲜事。我们习惯将京剧作为历史余绪锁入过去,极力压缩他们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创生空间。可是当我们把这类戏曲艺术肢解成苍白的文化符号,这不叫记录我们的历史,而叫掩埋他们的未来。不如对其过去多一点宽容,对其未来多一点包容,厚植戏曲在当代的发展土壤,让其自由地茁壮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