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薄雪润红梅,一夜东风又逢春。”今年的大年三十,正是立春之时。
对于春天,我是一心渴望着的。在北方冰雪尚未消融之时,我悄然追随着春的脚步,回到了南方的故乡。外婆的小院里,去年种下的野菜从地里冒出头来,远行的鸟雀也突然飞回,落在院里那几丛迎春枝上。
“今天是立春,你们可不许拌嘴吵架,要和和睦睦地度过这一天。早上,咱们吃春饼,别忘了‘咬春’。”外婆每到立春这天都会对晚辈们重复这番话。
“咬春”,这是我幼时便熟知的习俗。据传,在远古之时的一个立春,一个村庄里的人都染上了一种奇怪的疾病。一位老僧来到这个村庄,用一剂妙方使全村人痊愈,这妙方就是冬贮的萝卜。从此,人们便在立春这天啃咬萝卜,称为“咬春”,以求健康、平安。
现在,“咬春”不仅是咬萝卜,外婆还会早起为我们制作另一种咬春食物——春饼。我们自然是兴奋的,搬起板凳,在灶旁团团围坐,按捺不住的欣喜的讨论声和炉柴噼啪的燃烧声交相呼应,别有风味。
外婆忙碌着,又是和面,又是醒面。她没注意到的是,有些小淘气“偷”走了小面团,用手捏捏、揉揉,正在学着她的样子做春饼。不一会儿,外婆烙了厚厚的一沓春饼,而后又将土豆丝、萝卜丝炒至满屋飘香,再用春饼卷起。春饼才卷好,弟弟妹妹们也顾不上自己正在做着的“春饼”了,上前一抢而空。
外婆用围裙擦拭着手,被眼前的景象逗乐了:“看把你们给馋的。咬春是拿着春饼,从一头吃到另一头,要慢慢品尝,这叫‘有头有尾’。”捧着春饼的弟弟妹妹们哪儿还能听见外婆说了什么,美滋滋地大口大口嚼起来,不小心把春饼碎渣散落了一地;若是一不留神踩上去,还会吱吱作响。
“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这便是“咬春”。“咬春”是不甘屈服的韧性更是祈求平安的美好愿望。
我看着嘴角还残留着萝卜丝的弟弟妹妹们,突然明白了春的含义……
“赶紧过来贴‘春’字喽!”外婆的一声吆喝将我的思绪拉了回来。立春在门壁上张贴“春”字,是表示迎春的意愿。小院被我们贴满“春”字,瞬间明媚起来。
又是一年立春时,愿不负美好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