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糕,年糕,打年糕,打完年糕年年高……”冬至前后,打年糕的声音又在耳畔响起,让我不由得想起浙江的一种传统风俗——打年糕。
相传,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吴国,后来以糯米粉块砌成城墙,这些是埋在地下的“糯米砖”在战乱时拯救了城里断粮的饥民,由此演变而来的年糕,就成了人们纪念伍子胥的一种传统美食。
去年冬至那天,我跟着妈妈学做年糕,只见她先把一盆糯米倒进水中,浸泡四个小时,然后在蒸笼里铺上纱布,再把糯米平铺在上面,用大火蒸熟之后她便提起纱布的四角快步走石𦥑,啪的一声,热乎乎的糯米团就落在了放了白糖的石臼中,开始打年糕。
打年糕是个体力活,木杵垂下去,糯米粘住了木杵,如果不使劲,木杵就很难再被提起来。打年糕还是个技术活,打的不好,年糕吃起来就不够细腻,只见爷爷和爸爸抡起木杵,你一锤,我一锤,木杵并有规律的起起落落,稳稳的砸在石𦥑里,他们一边捶嘴里还一边喊着“年糕,年糕,打年糕,打完年糕年年高……”熟练的动作和响亮的口号让我也跃跃欲试,结果才打了几下就累的上气不接下气,掰掰手坐到一边休息去了,爸爸妈妈看了哈哈大笑,爷爷也满脸笑意的指着我直摇头……终于糯米团被打的越来越细,越来越软,越来越有韧性了。
妈妈将打好的糯米团放到事先准备好的木板上,将它拉成长条后先搓一搓,再均匀的切成半厘米厚的片状年糕就做好了,这白如雪的年糕看着就让人垂涎三尺,我迫不及待的拿起一片放入口中,软软的,糯糯的,口感细腻,还带着糯米独特的甜香,我的嘴巴和心都得到前所未有的满足。
那一天村子里的家家户户都忙着打年糕,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不绝于耳,年糕的香甜笼罩着整个山村,年糕让我从传统文化中看到了千百年前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现在我的耳边还是常常回荡着那句亲切的儿歌:“年糕,年糕,打年糕,打完年糕年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