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饭

六年级 叙事 864字
2024-03-17 08:02:14

我的家乡在上饶市余干县,要说家乡最与众不同的风俗,非年饭莫属。

小时候听爸爸妈妈说,上饶市市生态之乡。年饭,也就是大年三十的阖家团圆饭,是各家各户一年到头最重要的一顿饭。小时候,我很纳闷儿:年饭,为什么不叫“年夜饭”呢?长大了我才明白,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这饭,断断不可在晚上吃,一定要在早上吃,而且越早越好——”哪家烟囱先冒烟,哪家粮食堆成山。”

年饭那个“早”啊!大年二十九晚上,外公外婆就开始准备,该洗的洗,该切的切,该炖的炖……一直忙到半夜。不然到了大年三十,一大清早要做出十几碗大菜,如何来得及?天蒙蒙亮,外公外婆就要摸黑起床,乒乒乓乓,蒸炒煎炸。厨房里的大锅小锅、大灶小灶、大碗小碗,坚守岗位,各司其职,跟着外公外婆的节奏起舞;火苗舔着锅沿,空气中弥漫着油烟,真真正正的热火朝天!

东方微露鱼肚白时,年饭终于上桌了。家乡的年饭特色,一言以蔽之——“多肉”。盘子铺陈着笨红雪白,那是腊肉;锅里翻滚着油滋滋的金黄,那是鸡肉;碗里绽放着香菜的青翠,辣椒的鲜红,那是小炒牛肉;大盘子里躺着巨大的一尾鱼,那是红烧鱼。干张炖什么?炖羊肉!鸡鸭鱼牛羊,反正都是肉!非荤菜只有固定的两样:一个是外婆一大早从园子里现披的青菜,将青菜切碎了,加入雪白的蒜末一炒,寓意“清白”;还有一个是蒸芋头,一个一个小小的芋头立在盘子里,颜色粉嫩嫩的,谐音乡音“如意”。

“多肉”的年饭佐着“清白”和“如意”上桌了,但是不能马上吃,开饭前有一套固定的仪式。先是放爆竹,外公把火红的鞭泡围绕整个小院摆一圈,然后小心翼翼点燃引线,瞬间,“噼里啪啦!噼里啪啦!”“轰!轰!轰!”鞭炮齐响,花炮齐鸣,向邻居宣告着:“我家开年饭啦!”放完鞭炮,大人小孩儿还不能上桌,要先请祖宗吃。在每个座位前放上半碗米饭,把筷子架在饭碗上,倒上半杯小酒,叫祖宗享用满桌子的酒菜,这个仪式名为“叫祖人”,每当这个时刻,我都屏息疑视,大气儿也不敢出。

啊!家乡的年饭!有烟火气的饭!有仪式感的饭!团圆的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何时,我才能再回老家,吃上外公外婆亲手准备的年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