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公和他的三轮车

六年级 写人 1156字
2023-11-19 13:50:13

外公是一个奇怪的人,至少在我的眼里是这样的。

他很少说话,只有在逢年过节亲朋好友都在时,才会说上几句,这在我那些健谈的亲人眼中显得有些特立独行。我从前很疑惑,所谓“面如重枣”是什么样的,直到我看见喝完酒的外公,那当真是满面红光,加上庄稼人特有的黝黑皮肤,更像一颗老红枣。他还有一头微稀疏、卷曲的紧贴头皮的头发。他的眼睛小而锐利,眉头总是皱着,尤其在远眺时,显得更严肃。我小时候被母亲抱着,看见家门口有一只长了腿的“大红枣”在盯着我,就会哭个不停。

但相反的是,我并没有因此而恐惧去外婆家,而且几乎天天去,只是由于我外公的那辆三轮车。在我们这儿三轮车分为两种,一批是老式的刷蓝漆的车,一批是新式车,什么颜色都有,开车的基本都是50岁往上的老人了。而我们家的车,正是老式的蓝皮车。小时候自家有一辆三轮车是气派的,是我总在同学艳羡的眼光中大摇大摆的坐上我外公的车,逢人便说:“这可是我家的车呢!”

外公的车也确实值得炫耀,擦的发亮的车灯,整洁的后窗,垫铺是考究的碎花布,内衬是一层海绵,脚下嵌的是块大小正好的木板,前边的驾驶位放的是保温杯,把手上挂着汗巾,正对着脚边是装了修理工具的塑料桶,一切都那么恰到好处。但光车漂亮绝对不够,驾驶技术也要过关。凭我外公,想在本村开个“三轮车专业驾驶技术学校”,也绝对会有人慕名前来。就单说下坡吧,我家门口对着大路的一小段斜坡,正好成了训练场地。这段斜坡坡度不小,且旁边还有着一段同样斜向上的小道,这两段斜坡间形成一个夹角,而几米开外便是邻居的房子。每次外公开三轮车下坡都是一场惊心动魄的高技术表演。他先将车倒着,开到门外——没错,是倒着下去的,随后他将头转到身后,慢慢将车往后挪动,先将后轮挪到一斜坡,再让前轮跟着滑下来,当后轮一左一右于两侧斜坡固定时,在用力一转把手,把前轮正对前方。若是整个车从坡上下来了,拐弯时一旦差之分毫,便可能与墙壁“亲密接触”,但外公从没发生过这样的事儿。在斜坡上都如此得心应手,更别提在平地上了,那是既快又稳当!伴着发动机低频的嗡嗡声,车身十分有韵律的晃晃悠悠,简直是儿时的我最好的催眠曲。那时妈妈坐在车上,我在妈妈怀里,外公在前头,车子不紧不慢,我们家与外公家,似乎只有一场梦的距离。

近些年来,外公年纪大了,三轮车的作用也逐渐从转零钱的工具,变成了打水和接送孩子们的代步工具,它的嗡嗡声也越发小了。前些天我在坐时,才发现内壁的漆已经脱落了好些了。外公的红脸有些沉郁了,话还是不多,但当我和弟弟坐上车,他还是透露出一股自信的气势,脸又红似当年。我和我弟并排坐着,外公拴好车门,转动把手——

“嗡——嘎吱嘎吱……”

总有一些东西因无法复制而珍贵,如每日的夕阳西沉,朝霞尽染,小巷里渐行渐远的叫卖声,铁匠铺里的叮叮当当,以及这如乡里民谣一般绵长的低鸣。

“嘎吱嘎吱……嘎吱嘎吱……”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明确,结构完整,内容具体,文笔流畅,立意深刻,情感真切。作者十分注重对细节的描写,细致的神态、动作描写很好地展现了人物的特点。作者选取了典型的事例,很好地展现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活、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