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清晨,我去外面吃早餐,路上被一个修鞋的小摊儿吸引住了。不知怎么的,这个不起眼儿的小摊儿旁竟围着许多人。
修鞋师傅是个20多岁的青年人,腰间系着蓝围裙,清瘦白净的脸,一看就像个读书人。
一位女青年把一双没了后跟的皮鞋递了过去,修鞋师傅看了看,用商量的口吻说:“是用钉子钉,还是用黏合剂粘上?”显然女青年在这方面是个外行,没马上回答。青年师傅看出了女青年那茫然的神情,便建议说:“还是用黏合剂吧,既美观又省钱。”女青年点了点头。青年师傅熟练地操作着,切磨之后,将黏合剂均匀地涂抹在后跟上。粘好了,我以为成功了。谁知他却反身把身后长方形烘箱打开,打亮了里面的两只的大灯泡,把鞋子放了进去。“得烘半个小时左右才行,”青年师傅一边干活一边说,“时间是长了些,我现在正准备研究一种新型快速黏合剂。”
我忽然发现这个师傅的脚有些异常——左脚要比右脚长好多,鞋是特制的。啊,这是一个身有残疾的人!我更加仔细地查看这个小修鞋摊,只见烘箱上有一个小本子,上面写着“意见本”三个字。我一页一页的翻阅起来,上面的“意见”还真不少,都是表扬这位青年师傅的,看来他的修鞋技术还挺高呢!
当我从面馆里吃完饭回来时,鞋摊儿旁的人已渐渐散去。青年师傅站起身,从提包里拿出一本书读了起来。我好奇地走过去看那本书,只见是一本外文杂志。他读得那样入神,连字典也不用翻,看来他真是有文化的人。
我不知道他叫什么名字,但是这个既没有演员那样潇洒的风度,又没有领导干部那种轩昂气派的修鞋师傅,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立意独到,情感饱满。文章里介绍的人物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活、饱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