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葬花吟》
作为一部经典大作,《红楼梦》可谓名副其实。但最初,每当我拿起《红楼梦》,准备阅读时,它的厚重感都让我望而却步。后来,一次偶然机会,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我开始阅读《红楼梦》。于是,我认识了个性乖张的宝玉、才华横溢的黛玉、藏愚守拙的宝钗、精明泼辣的凤姐,以及朴实善良的刘姥姥……
但其中,让我最为震撼就属林黛玉了。宝黛空前绝后的爱恋流传千古,被世人妄加褒贬。普天之下,又有谁有这资格呢?从那以后,黛玉姐姐的影子就荡漾在我的心里,来来回回,隐约中似乎听到她娇弱的喘息,脑海里是她伤感的容颜,带着一分憔悴,却万分迷人。
世人总说她多愁善感,伤春悲秋,鲁迅先生更是直言不喜欢林妹妹,说她整天愁眉苦脸,哭哭啼啼,小肚鸡肠。然而一千个读者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倒乐意陪她看尽花落,解她一身清愁。
她落泪,因为只有放纵的哭过后才会更舒展,笑容才会更加绽放。闭上眼,仿佛看见了她那柔情似水的双眸,闪烁着点点泪光,让人沉迷其中,为之动情,不能自拔。
在愁眉苦脸的背后,只是因为她太在意宝玉了,因为爱的深,爱的切,所以不能不介意。宝玉给黛玉的时间太少,她的心又太细腻,而宝玉却体会不到。在她某个抑郁的瞬间,心情像是走丢了的小孩儿没了方寸,宝玉不该到来的问候会被她驳回,狠狠地、凶凶地,却是无心的。不是不接受,只是因为太难受,于是,她只有用诗来发泄自己内心压积压已久的情感。
诗,是她美丽的灵魂,是她精神的寄托。每当读到她的诗,总有沁人肺腑的感觉。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尖锐锋利的刀,深深的插入读者的心里,让人有种窒息了的幻觉,无形中像是有谁掐住自己的喉咙,挣脱不了的伤感,只能不情不愿的放下书,让自己慢慢的清醒过来。记得她的《葬花吟》:“侬今葬花人哭痴,他年葬侬之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读完后像是被万箭穿心,肝肠寸断般的阵痛。
她的泪,像涓涓细流一样潺潺流动,汇聚成一泓清泉,澄清着她的悲剧。她哭泣,因为她太委屈。她是悲惨的,是值得人们怜悯的,她和宝玉的爱情在那样的社会下是不被允许的。她一生无限伤感,然而临终前,她笑着喊:“宝玉!宝玉!你好——”然后她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
“你只是听说了人间的繁华,哪里知道人间的事情也是经常变化的。”虽然她的故事结束了,但是她给我留下了万千思念。合上书,想要把这份内心的尘埃封住,但一闭上眼,那段应该被禁锢的伤感,又像尘埃一样在空中飞扬、旋转、舞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