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革命英雄

六年级 写人 714字
2025-04-05 09:20:06

在我心中,革命英雄是那位用钢笔与热血共同书写的文人革命家——瞿秋白。他是《国际歌》最早的中文译者,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更是从容就义于长汀罗汉岭的忠贞烈士。他的生命虽定格在三十六岁,却用文人的风骨与革命者的赤诚,在历史的天空划出永恒的光芒。

瞿秋白将知识分子的觉醒化作革命的星火。1920年,他作为《晨报》记者远赴莫斯科,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写下《饿乡纪程》,让十月革命的曙光第一次照进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他用"英特纳雄耐尔"的铿锵译词点燃无数人心中的火种,用《赤潮曲》的澎湃诗行让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在神州大地奔涌。当革命需要时,这位肺病缠身的书生毅然挑起领导重担,在血雨腥风中擎起信仰的明灯。

最令人震撼的,是他面对死亡时展现的文人风骨。1935年被捕后,国民党将领宋希濂以同窗之谊劝降,瞿秋白在囚室写下《多余的话》,将知识分子的彷徨与革命者的坚贞化作坦荡的自白。就义前夜,他铺纸研墨写下"眼底云烟过尽时,正我逍遥处"的绝笔,刑场上高唱《国际歌》,盘膝而坐对刽子手笑道:"此地甚好"。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从容,恰是中华文脉中"舍生取义"精神的革命诠释。

今日重读瞿秋白狱中手稿,依然能触摸到滚烫的理想温度。他在《赤都心史》中写道:"我总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这何尝不是百年大党初心使命的预言?当我们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瞿秋白以书生之肩担起天下道义的身影,依然在提醒我们:真正的革命精神,既要有改造社会的热血,也要有烛照人心的光芒。

英雄从未远去。长汀罗汉岭的杜鹃年年绽放如血,国际歌的旋律依然激荡在新时代的征程上。瞿秋白用生命证明,文人的笔与战士的枪同样能穿透黑暗,知识分子的良知与革命者的忠诚,终将在历史长河中汇聚成改变中国的磅礴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