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老峰遐思

六年级 写景 1732字
2023-11-30 21:49:12

脚步,叩醒了大山的梦。“滴答”“滴答”……清脆的足音在幽谷晓雾中回荡着……

为观赏仰慕已久的庐山日出,我特地起了个大早,从庐山大厦出发,直奔含鄱口——据说这是观日出的极佳地点。

赶到含鄱口,天已经蒙蒙亮了,极目远眺,但见雾气茫茫,群山间仿佛飘动着无数透明柔曼的轻绡,山的轮廓在茫茫的雾霾中浮动。隐隐约约若有若无东方的天边已经透出一抹暗红,并且越来越红,越来越亮。该是旭日初升的时辰了,然而一座高大峻奇的山峰横立在东方,正好挡住了日出的方向,旭日从地平线喷薄而出的奇力的一刹那,肯定是看不见了,唉,这煞风景的山啊。旁边的人告诉我:“这是五老峰。”

这便是那座富立着神奇传说的五老峰吗?它的形状应当像5个神态各异的老人。然而此刻,他隐若在淡淡的雾气里,使人难识其真面目。山的下半截被晨雾严严实实地封锁着。参差不齐的山崎伸出云端,呈现出深沉的紫色,恍如沧海中一组古老的篷帆被通天的天幕映衬着,既瑰丽,又弥散着一种神秘的色彩……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句,蓦然像山间的泉水一样涌上我的心头。

此刻天已大亮,太阳仍未露脸,东方的天空恍如着了火一般,五老峰却显得愈加黝黑深沉,这时我看清楚了他的样子确实像一位老人——我只能找到这一位老人,其他耸起的小峰,只是像他的披肩,像它被风撩起的斗篷,山的形状本来就由人们自由地想象,不该有什么约定俗称,为什么要束缚人们想象的翅膀呢?五老峰确实像一位翘首沉思的老人,他默默地坐在远方,和我一样等待着激动人心的日出……啊,李白又飘然走进我的脑海里来了——五老峰,和李白的关系太密切了。当年与鹤东归之后,李白二度来到庐山,此时诗人已经是年近花甲的老人了,饱受颠沛离乱之苦,并且看够权力者们冰冷的面孔,对政治几乎是心灰意懒,而庐山的秀美风光却对他充满着吸引力—“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就在五老峰下,李白隐居了,当时的情景我仿佛依稀能够想见:一位瘦弱的老人,常常独自在山水之间,山中一石一木都会触动他的诗情,尽管是隐士,李白还是兴致勃勃,他永远有着孩童般的纯真和诗人的激情。诗,如同喷泉一般一首又一首,从他心中喷出来了,他笔下更多的是山水之情。“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岸踏嶂凌苍苍。”这些都是他吟咏庐山秀色的名句,而那首《望庐山瀑布》早已成为了千古绝唱:“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银是银河落九天。”何等有声有色的画面,何等奇丽,飘逸的想象啊,在人类的情感中,也许是有一些永恒的东西,不管世事如何沧桑变迁,山河的魅力,大自然的魅力却是永存的,只要你热爱祖国的大土,热爱人民的生活,你就会陶醉,会在其中忘情,会展开诗的想象之意……

含鄱亭周围忽然响起了一片欢呼,太阳马上要露脸了。五老峰这位一直默坐着的老人仿佛也激动起来,无数惊鸿的光线从他的肩后向天空辐射开去,就像他举起了一把无比辉煌的折扇,兴奋地向即将出现的旭日挥舞着。封顶盘绕着一缕灿烂的云霞,正好似折扇的一绺缨子柔柔地飘拂,使日出前的气氛变得柔和而妩媚。不久五老峰顶倏地一亮,仿佛有一颗耀眼夺目的红宝石,突然坠在了老人的头关,然而这红宝石很快变大起来,终于变成了一轮吞吐着火焰的又大又圆的太阳,并且兴奋跃上了中天,把整个世界都映照得灿烂辉煌。五老峰脚下的氤氲消散了,鄱阳湖的滩岸在山脚下弯弯曲曲地伸展去,一直引入云气空门的天尽头,湖面闪烁着亮晶晶的万点波点。五老峰一扫阴郁之气,变得晶莹剔透,他昂首向着旭日环顾着这美丽壮丽的山水长卷,许是吟诗了:“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登高壮观天地间…白波九道流雪山…”这是李白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丹》据说就是在五老峰吟诵成的。也许以前200多年前也是在这样一个晴朗的早晨,他面对着同今日一般美妙的日出禁不住,兴致勃发,举杯挥毫,行云流水般地写成了这首诗……

简直令人难以置信,太阳才升起来不到10来分钟,云和雾竟不知从哪里悄悄升腾起来。弥漫开来,顷刻就把天地搅得一片混沌,一片朦胧。五老峰整个隐秘在云雾里,也许醉了,就像李白当年陶醉在迷人的晨光里……

“走啊,上五老峰去!”同伴中有一人高喊。

于是,杂沓而又清脆的脚步声在上山的路上响了起来,我仿佛觉得这脚步声中有李白的足音,轻轻的欢快的,和我一起去寻找美,寻找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