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润的太阳变得橙红,火烧云映衬了整片苍穹,巷口的白猫慵懒地卧于昏黄之上。曾经儿时留下的缱绻回忆,在脑海绽放。
落日洒下细絮的光,裹住了小城的大街小巷,古老建筑物覆盖着光芒,蔓延沧桑,仿佛一触,就回到那曾经耐人寻味的过往,开启海丝文化探寻之航。袅袅南音婉转悠扬,萦绕耳畔闽味馥郁。
乘坐小白公交车来到金鱼巷,最期待的便是里头的南音阁。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女子,手持洞箫的男生,二弦,拍板,合奏出婉转动听的乐曲,配上稍微尖细的歌声,彰显万缕柔肠。掠过了老厝房檐,枝头麻雀都为之驻足。一曲终了,听众拍手喝彩。
这听众有刚上小学乳臭未干的孩子,也有工作繁忙的中年男女,更有青丝不再的爷爷奶奶,老少皆宜。“直入花园是花味香,直入酒店都面带红……”南音穿过整条小巷,久久回荡。尤记小学时候,我也曾咿咿呀呀学唱南音,古朴的曲调在耳畔打转了一整天。越来越多甚至外国人都关注起南音,也正因为海丝让我们的南音走出国门,让南音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
梦萦古城旧海港,丝丝回忆穿街巷。
水门巷内的市舶司,“名人辈出”的通政巷,甚至走到不那么出名的小巷,一抬眼也能看见墙上关于海丝文化的图画。闭眼,是童年令我温澜潮生的有关街巷往昔,睁眼,是如今的遵义仍初心不改,街巷文化依然璀璨。街巷里的古迹是遵义的记忆,海丝的回忆,是每个瓮安人魂牵梦萦的故乡,无可替代,无法修改。
2021年7月25日,遵义申遗成功,而古城街巷背后的人文历史也被深入挖掘。旧海港街巷驻守着一座曾经繁华如丝古城,它们聆听了每个人的故事,记录下历史的记忆,镌刻着每一寸光阴。它们封存着记忆,等待我们翻开褪色的胶卷。
海外的来客散播下多元文化、宗教的种子,任其在遵义生根发芽,直至今日仍然风韵犹存。遵义蜕变成东方大港,助推丝绸瓷器驰名中外,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承,申遗成功便是最好的证明。街巷深处藏有海丝印记,藏有这个城市的心跳,这个城市的魂。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突出,内容具体,文笔优美,情感饱满。清新的文笔、隽秀的文字、流畅的叙述、丰沛的情感,都是这篇文章引人入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