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的印象

六年级 写景 1496字
2023-03-09 22:29:40

沏一杯清茶,倚坐在云雾间,望着那碧立千仞的青山。

山,总能给予人许多联想,它也是古人诗中的常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诸如此类诗句,都提到了山。山究竟是何等物,如此备受瞩目?乘坐索道上山,为了领略山之美,体会山之韵味。

那天,雾很大,本想透过索道的玻璃看一看盘山公路的期盼,早已落空。坐了28分钟的索道终于到达山顶,如此巍峨雄壮,形成应该用了上亿年吧。从山顶往下观望,雾已散去,留下几朵稀稀落落的云,环绕在山巅。今天之前,我从没有见过这样一幅风景画,踩在脚里的雪,看起来人畜无害,软软绵绵,攒成一个球握一在手里,却有冰凉一般的滚烫。长在栈道下的芦苇,仿佛承托着整个栈道,好像在寒冷的山峰,也没有停止生长。一阵寒风吹来,它们又井然有序地微微倾倒,显得毛茸茸地顺从。皑皑的白雪,像轻柔的羽毛,用手心的温暖把它融化,它们便乖巧地说出对温暖的敬崇。

我走到山的顶峰往下看,宽阔的视野,模糊的边界,遥远的那边会是什么呢?也会是山吗?山的那边会是海吗?模糊的边界给人以无限幻想,我想,在遥远的那边应该是一座比一座高的山巅吧。

一个转角,我看到一个山洞,我幻想里面装有门窗,一边觉得不可思议,可另一边又觉得合理。它既然能存在于我们的幻想里,就一定有它的道理。我猜,多少年前,它也一定有它的缕缕炊烟和欢声笑语,也应该会有一个修士在那里修炼吧。

走过了不知道多少个转角,风没有先前那么凛冽了,我把头探出帽子,想探一探缘由,原来我们已经跟山并排,山为我们抵挡了一些从西北吹来的风,再也不用拼尽全力地去御寒了。我停下来看着山,山也停下来看着我。目目相觑间,我竟觉得这山美的不像山,你看,山顶是飘荡的云雯,山腰是泛开的水墨,山脚是圆圆的没有棱角的碎石。这哪还是山?这不分明就是湖水吗?水面有点点涟漪,水里有游动的鱼,水底有一个个如同弹珠般的鹅卵石。坚硬的山长了一幅水的模样,这还是山吗?美的如水般自由、奔放,一半是对天空的念想,一半是深深扎根于地底得来的勋章。当我认真把这一幅景象映刻在眼里的时候,已经要返程了。

我又坐回索道,回去时并没有像来时充满了雾,缆车外的景物一目了然,清清楚楚。我抬头望去,看见了一颗雾松屹立在岩石间,山顶上由于气温低,那颗雾凇每一根头上都绣着细细密密的冰凌,隔着这么远,我看的也还是一清二楚。到了山脚下,放眼望去还是一座接一座连绵不断的青山,这时候我想起了小学时学过的一篇课文,山的那边是海吗?不,山的那边还是山。坐着大巴返回旅馆,沿途的路坑坑洼洼,还有许多大石块挡在路中心央。路途的颠簸,令人难以忍受。可似乎只过了5分钟,路就比先前好多了,但还是会有一些小石块挤着轮胎。

又过了10分钟,小石块已经不见了,换来的是崭新的水泥路。这么快吗?难走的路不会太长,走过了,前面的就好走了。周围的山不停的向后倒,越往前走,过年的烟火味就越浓重。仿佛我们用这烟火味唤去了青山,它给我们指路,自己却迷了路……

到了旅馆,我们自己开车继续走,走着走着,又看见了连绵不断的山脉。

一段山脉连着另一段山脉,可突然,仿佛它被画上了句号,一条小溪从山缝间缓缓流出来,小溪一直流,跟着我们的脚步一直流……唔,或许是我们跟着小溪的脚步一直走。

小溪渐渐汇聚成一条河,河汇聚成湖泊,湖泊汇聚成江,江河汇聚成海。

我们的车上了跨海大桥,望着后面缓缓隐去的山,我又想起了小学学过的那篇课文,山的后面是海吗?我不知道。山的后面可以是山,可以是海,可以是阵阵烟火。当我们在山里待久了,便觉得山的后面全部是山,当我们只是匆匆的瞟了几眼山,山的后面就可以是万物了。

山的印象,引出许多哲理,或许山,本来就是一个个哲理的源头吧。

教师点评:文章主题清晰,结构清晰,内容丰富,文笔流畅,立意独到,情感饱满。文章要素齐全,内容完整,细节充实,文中讲述的这段经历得到了细致、流畅的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