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兰亭

六年级 写景 895字
2023-01-29 08:46:48

兰亭是大书法家王羲文写下千古名篇《兰亭序》的地方,是书法圣地。我和爸爸都对书法有兴趣,并且爸爸也略懂一二,所以我们每年都会去一趟,想在书法圣地得到一点“熏陶”,沾上一点书法“灵气”。昨天,趁旅游年卡还没到期,我们第四次去了兰亭。

到了兰亭,我感觉兰亭中又多了一些东西。门囗多了一块碑,上面写着《兰亭序》中的一句话:“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我“破解”了这句语:“以后的人看现在,就像现在的人看以前。”正好边上有一些外地游客,旁边有导游在讲解这句话,和我解释的一样,我好有成就感哦!“曲水流觞”边上也多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大家一起来找碴”。这几个字旁边有两幅《兰亭序》的照片。原来,这两幅《兰亭序》有一些不同的地方,是前不久的书法节中的一个活动,类似于“找不同”的游戏。那些不同的地方已经被游客用铅笔圈出来了。

除了这两处新元素,我印象最深的也最感兴趣的就是那块“父子碑”了。

第一块是在鹅池旁,上面写着“鹅池”两个字,“鹅”字是王羲之写的,“池”字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写的。边上有解说员在介绍:“其实这两个字的风格是不一样的,‘鹅’字飘逸潇洒,‘池’字大气稳重。”“鹅” 字本身是左右结构,王羲之却把它写成上下结构。原来王羲之非常喜欢养鹅,据说是为了研究书法,《兰亭序》中20个不同形状的“之”字就像鹅的各种不同形态。还有一种说法是王羲之把鹅当做自己的“坐骑”——“我”骑着一只“鸟”。这些说法都很有道理,很有趣。

第二块“父子碑”上写着一个“太”字。这个字的来历是这样的:王献之小时候非常羡慕父亲的那手好字,有一天他问父亲:“我要怎样写,才能达到你那样的境界呢?”王羲之指指院子里的那才大缸水:“把那些水写完就可以了。”王献之写完到缸水,觉得自己已经不错了,信心十足地写了一个“大”字给父亲看。王羲之看这个字的结构不对,上紧下松,便提笔在“大”字的底部加了一点,变成了“太”字,王献之将这个“太”字拿去给母亲看,他母亲一看,叹了一口气,说:“吾儿写尽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王献之非常惭愧,从此发愤图强,把木缺水都写完了,后来,他也成了一位著名的书法家,和王羲合称“二王”。

每次去兰亭,总有不同的攸获,真让人百去不厌。

教师点评:文章中心明确,结构完整,取材独特,文笔流畅。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文章的描写惟妙惟肖,非常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