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万里长,长城外面是故乡”。这是潘子农、刘雪庵在“七·七”事变后创作的《长城谣》。歌曲中所传唱的便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的长城。它不只是一座建筑,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长城历史悠久,可以从秦国扫六合、大一统算起。秦始皇将秦、燕、赵历代修筑的长城连接到一起,并加以修缮,形成了气势宏伟的万里长城。明朝曾三次大规模修建长城,我们今天看到的长城大多是此时所筑。现在的长城从甘肃嘉峪关开始,横跨宁夏,陕西,山西等15个省,到辽宁虎山口结束,全长21196.18千米。远远望去,像一条巨龙栖息在中华大地上。
长城十分高大坚固。它是用无数块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那一块条石就有两三千斤重。在那个没有起重机的年代,劳动人民用双手搬起沉重的条石,一步一步地背上陡峭的山岭,并一一堆砌好。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长城啊!城墙顶很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城墙外沿上有两米多高的齿形墙,称为垛子。垛子上有许多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击用。其中,凹下去的是瞭望口,方形的洞是射口。城墙顶上,每隔一段路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士兵防御的重要堡垒。长城全程有很多关隘,为中华民族筑起了一道安全的屏障,有效抵御外敌入侵。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文明史上建造的一座伟大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