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六年级 写景 710字
2024-07-29 11:29:55

我是喜欢下雨的。小时候,是因为雨天能在闷热的夏季能带来一丝凉爽,能滋润一方土地,能喂饱生长着的庄稼;现在,是因为雨天有雨声,有意境。

对于雨天的“意境”,我对它的理解一直是模糊的。直到读了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那是写的极好的。只读一遍就不觉产生慷慨激昂的情感。但要想深刻体会诗中所描写的百年前的“意境”,就要讲他与现在联系起来,亲自体会——雨。

碰巧,我的运气不错。当天就下了一场雨。那时,我在桌前伏案写作。雨点紧凑的打在窗户上、树叶上、屋顶上……,布谷鸟在窝里啼叫,风吹过枝桠,吹过树梢,吹过树叶。杂乱的声音混在一起,我一抬头,仿佛能看到一片竹林,身旁是暖炉。我在檐下品一壶热茶,池塘中绽放出一朵朵美丽的花。雨中泥土的清香扑鼻而来。

忽而,雨声大了起来。溅起的水花打到了我,竹子抬不起了腰,只被风雨摧残,布谷鸟也不再鸣唱。

我顿时感到无趣,回到现实,再看,外面不过是高楼大厦。我又想起“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苏轼面对磅礴大雨,他希望自己可以从容而行。对于突如其来的雨,自知无法改变,不如迎着风雨而行——“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诗中又道“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写面对未知,回看一路走来的艰险,又何必害怕?我翻然醒悟,又回到了那竹林中,雨还是很大,但于刚才的“意境”就有所不同了。雨依旧下着,冲刷着尘埃。我又拿起那杯茶,看着风雨慢慢变小,竹子洗刷后比先前更加翠绿。

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经历过无数风雨,而《定风波》也像是他对自己人身的缩影,引领着后人面对风雨。所谓“意境”,不过是苏轼面对风雨,我们面对困难后,都渴望的一杯热茶,一间小屋,做一位隐居的仙人,寻一方世外桃源。品茶、听雨。与风雨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