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字的徽州注解

六年级 说明文 1033字
2023-05-08 18:26:01

你知道安徽省的命名是怎么来的吗?原来,1667年(清康熙六年),安徽省设立,省名就是取“安庆”和“徽州”二府的首字,而现在的黄山市、宣城市的绩溪县、上饶市的婺源县古代都属徽州。徽州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人文荟萃,全都集中在一个“徽”字上。

“徽”字头上为山。“新安多佳山,黄山白岳为最”“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五百里黄山,36大峰、36小峰,云涛雾海,奇松怪石,为天下一绝。被清乾隆皇帝盛赞“天下无双圣境,江南第一名山”的齐云山,古称白岳,独特的丹霞地貌铸成雄、险、奇、秀、神的自然景观。除此以外横亘于徽州盆地外围的大山还有牯牛降、清凉峰、白际山脉等,都是壮丽神奇的天造画境。

山字底下“一”片天。这片天,就是徽派建筑中的天井。小窗户,大天井。徽州男人多在外经商,家中妇孺老少为防匪患,窗户开得很小,而天井主要为满足室内空间采光、通风之用。同时徽州有水为财之说,所谓“雨落金雪落银”,四水归堂,财水不流外人田。就徽州大家族而言,天井十分有利于大集居小自由的居住方式,为和乐精神调剂提供了便利的空间条件。

中间部分“系”着“丝”。汉朝以后,北方中原一带以及其他地方的人纷纷迁入,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中原文化,最终使徽州成了农耕营庶之地。“丝”还极为形象地诠释了当地密布的水系。新安江是徽州境内最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更重要的是,它作为徽商通往江浙地区的水路通道起过重要的历史作用,因此被誉为“徽州人民的母亲河”。

“小”字是说徽州人多地少。徽州“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人多地少的矛盾随着大批中原移民的到来更加凸显,于是沿着水道外出经商成了唯一的选择。历史上中原地区常年战乱,为了躲避战乱,中原的世家望族和黎民百姓纷纷南迁,使原本就比较封闭的徽州地区更显得地狭人稠,加剧了百姓的生存危机。环境的压力,迫使徽州百姓冲破“农本商末”的正统思想和传统的自然经济观念,纷纷走出家门,四处经营谋生。

“徽”字的左边是双人旁,那是徽州的男人和女人。徽州这块钟灵毓秀之地,有儒商的传统,文风昌盛,教育发达,素有“东南邹鲁”的美誉,历史上名人辈出,以文垂世者代不乏人,志士仁人如群星璀璨。

“徽”字的右边是“文字边”,代表徽州丰厚的文化底蕴。盛行于明清的“徽文化”是儒学文化的缩影和集中代表。明清两朝科举考试中,徽州仅中进士者就多达2081名,父子同进士、一门几进士者不乏其人。“学而优则仕”已融于世世代代的徽商血脉之中。徽商发达后,反哺故里,大兴土木,兴办教育。

“徽”字的徽州注解,是不是很奇妙?